人民日報域外聽風:技術進步不應遮蔽人類價值

擔心人類“機器人化”的對岸,樹立著一排足以令我們自豪的人性特質
有媒體注意到,兩會代表委員中,有不少人都對“智能制造”“機器換人”相當感興趣。事實上,全世界媒體對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無論經濟學家還是文化學家,無論科學家還是社會學家,人人都顯示出極大熱情,仿佛新一代技術革命已經席卷每一個角落。
不同於以蒸汽機、電力、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前三次工業革命,今天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無人駕駛汽車等新技術的發展,將來極有可能徹底改變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方式,重塑我們的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無論規模、影響范圍,還是復雜性,都可謂史無前例。在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看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顛覆所有國家的幾乎所有行業”,並日益消除物理、數字與生物世界之間的界限。內裡蘊含的機遇和挑戰,也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面對前所未有的新科技浪潮,輿論分為立場鮮明的兩派。很多人持樂觀態度,主張積極地擁抱新技術。他們認為,未來隨著各項技術的融合和發展,各種移動設備將擁有更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儲存能力,人們能夠更輕鬆、便捷地獲取相關知識。企業因為需求側變化的倒逼,在供應側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完善產品和服務質量。當數十億人被技術連接起來,3D打印、納米科技、能源儲存等科技領域取得最新突破,意味著眾多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春天。
然而,也有人清醒地指出,技術革命突飛猛進的背后,往往伴隨著難以忽視的社會治理挑戰。技術紅利的不平等分配,可能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造成大規模失業﹔機器人技術、基因工程和網絡武器可能被濫用,“引發公眾新的恐懼”……面對種種“創造性破壞”,需要監管者“持續適應瞬息萬變的新型環境”,“實行透明、高效的公共治理架構”,保持競爭優勢並繼續存在。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提升,正是在新技術和舊制度的博弈中不斷演進。
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激烈的討論之外,也有人覺得工業革命概念有點炒過頭了。究竟什麼樣的變化才算得上革命?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沒有徹底完成,第四次又該如何消化?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就認為,人們應先對歷史有足夠了解,再去下結論。對於“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變革,首先要予以冷靜的思考和分析。
回顧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任何重大的技術變革,都為民眾認識自我、改善自我提供了有利契機。雖然都經歷了社會文化的碰撞與調整,但創造力、同理心和管理藝術,大方向都在培養人類的共同命運意識,進而提升人類的集體意識和道德意識。“我們如何保持人類的特性?”這是面對新技術時代最需要注意的本源問題。擔心人類“機器人化”的對岸,樹立著一排足以令我們自豪的人性特質。正如施瓦布自己所分析的,每一位消費者、公民和投資者在進行日常決策的時候,都要承擔起引導技術變革的責任。
“我們應當利用掌握的力量和機會,積極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讓其助力我們實現人類的共同目標和價值觀”。張開技術的翅膀,在尋求生活良善的旅途中,不忘初心,或許就是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好詮釋。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