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記者手記:基層人大如何煥發生機

張  璁
2016年02月24日09: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鄉鎮人民代表大會是基層國家權力機關,是地方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縣鄉人大認真履行法定職責,積極做好選舉、監督、決定、任免、代表等工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基層民主法治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在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一些基層人大就長期處於虛置的狀態。

  難道基層人大被“撂荒”是因為其本身不被現實所需要嗎?當然不是。多地採訪的經歷告訴記者,基層人大之於中國的制度潛力還遠遠沒有充分挖掘出來。看看這樣一組龐大的數據:僅作為最基層政權的鄉鎮人大,在我國就有近3.2萬個﹔而在全國267萬各級人大代表中,鄉鎮人大代表就有194萬人。基層人大不僅是黨和國家不可忽視的治理資源,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最直接感受到的民主制度。

  在甘肅採訪時,記者就了解到這樣一起事件:失地農民反復到市、區黨委政府集體上訪,最終卻通過由當地的人大代表出面代表訪民反映訴求,而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經過了這件事,當地的黨委書記發自內心地向記者感慨,“人大代表要是作用發揮得好,就是黨委在農村的依靠力量”。

  既然當前趕快讓基層人大“動起來”具有現實緊迫性,那麼究竟為何這些“沉睡”著的制度資源遲遲得不到“激活”?

  長期以來,由於諸多因素,不僅是普通老百姓,甚至有的黨政領導干部、基層當選的人大代表中也不了解基層人大的性質。比如,記者在鄉鎮人大採訪時就發現,過去人們總有個誤區,往往把鄉鎮人大看成是鎮政府的一個工作部門,鄉鎮人大主席經常分管一些與鄉鎮人大無關的中心工作﹔在有的鄉鎮基層干部看來,到鄉鎮人大工作就等於退到了二線,領了一份清閑差事,所以工作起來也就暮氣沉沉﹔還有的人大代表把代表身份僅僅當作榮譽,除了每年開人大會議時舉舉手、發發言之外,似乎在閉會期間也無事可做,或者不知做什麼。

  去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予以了修改,而近年來各地對於如何“激活”基層人大也都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以採訪中的觀察來看,化解基層人大的普遍困境關鍵要在人、財、事三個方面對症下藥,而最根本的則是黨委對此予以高度重視。

  首先是“人”的問題,是指如何選任人大干部,如何培訓人大代表履職能力。好的經驗很多,比如在干部選任上,甘肅的做法是將鄉鎮人大主席的工作經歷,作為任職鄉鎮長的必要條件,在提拔任用時將鄉鎮人大的干部與黨政干部一視同仁,這樣就避免了鄉鎮工作“退居二線”式的自我倦怠,人才也自然願意流向鄉鎮人大。人大代表的履職能力則是另一個瓶頸。依法履職的能力需要長期培養,而我們國家的人大代表都是兼職,其中許多人又是第一次當選,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時間一長也就渙散了。對此,在浙江的採訪中,記者發現鄉鎮人大主席實際上在組織培訓學習、調研視察、監督政府等方面能發揮“催化劑”般的神奇作用,這或許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其次是“財”的問題,說的是必要的資金投入。人大代表日常接待選民、學習培訓、組織活動等需要固定場所,在甘肅農村的許多鄉鎮都建起了“代表之家”。可這樣一片“根據地”每年需要財政撥款多少?答案是僅僅6.5萬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讓我們不難理解,其實許多地方基層人大的配套設施、資金不完善,症結不在於辦不到,而是看不到,尤其是看不到基層人大能夠發揮的巨大作用。

  最后,“事”的問題,指的是基層人大工作應當著力的方向。基層人大最貼近普通民眾,最了解社情民意,因而最能使得上力氣的地方自然也是老百姓的民生問題。採訪中一個明顯的感受是,凡是在老百姓那裡有口皆碑的,凡是能充分調動鄉鎮人大代表的積極性,無一不是著眼於民生、干出了實績。不過,基層人大的“民生”並不是親臨現場的修橋鋪路,而是監督政府把事關民生的重大決策“落地有聲”。比如確定民生惠民工程、監督預算制定與執行等工作, 都是基層人大大有可為的地方。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24日 18 版)

(責編:王倩、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