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動畫不是“兒戲”暴力失度當治

這次春節回家,筆者發現3歲半的小外甥“變身”了:變得非常容易躁動,不僅動不動就打人咬人,還經常舉起雙臂激動大喊“變身”“白痴”“砍死你”等莫名其妙的話。經過幾天觀察我發現,這些奇怪的話都是他每天圍著轉的動畫片的台詞。
上網搜索一下相關新聞,原來動畫片暴力失度導致孩子行為異常的事還有很多:4歲男孩模仿奧特曼“上吊”,5歲女孩受動畫片“啟發”撐著雨傘跳樓,9歲男孩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情節將兩個玩伴捆綁並用火燒成重傷……暴力動畫片成為許多家長的心病。早在2013年,《喜羊羊》和《熊出沒》系列動畫片就因存在危險情節和不文明語言,進行了全面修改。
近幾十年,“媒體與暴力”一直是心理學界和傳播學界的一大研究課題。對於媒體暴力內容與現實中的暴力傾向、行為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學界目前尚無定論,持“觸發論”等觀點的“肯定派”與持“宣泄說”“淨化理論”等觀點的“否定派”相持不下。但有一點,雙方已達成基本共識:對還沒有是非對錯辨別能力的低幼兒童來說,電視動畫片對暴力的虛擬式再現會對其產生即時的涵化影響,兩者之間具有相關關系。
孩子的世界簡單而直接,他們在社會化、身份認同上還沒有穩固的模式,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動畫片中的以惡制惡、以暴制暴、自暴自棄、報復社會,他們“照單全收”后,難保不會“情景再現”於現實社會中,可能還會在模仿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方式去攻擊別人,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其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中所証明的那樣。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研究和認識,家長才會要求國產動畫片對其內容中“任性”的暴力元素進行檢討和整改。
但在憂慮動畫片暴力失度的同時,也要謹防其走向另一個極端——談暴力色變。和其他影視類型一樣,動畫片的沖突和矛盾也是劇情所需,當沖突和矛盾升級到極端程度,大多呈現為“暴力”。簡單取消問題,並不比費力解決問題高明多少。與其教條刻板地要求動畫片中一律不得出現扭打、惡戰等暴力畫面和橋段,不如聚焦於如何更科學、更專業地處理暴力,將其進行無害的轉換或更具正能量的表達。
解決暴力失度問題,動畫內容制作者要自覺摒棄“智商不夠,暴力來湊”、過度商業化的粗鄙思維,堅守道德底線和職業操守。有關部門也應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制定國產動畫片內容標准,加快建立動畫片分級體制,在未成年人尤其是低幼兒童與潛在有害內容之間筑起“防火牆”。舉個例子,《貓和老鼠》風靡中國熒屏,但在美國,由於有貓尾巴砍斷這樣的鏡頭,6歲以下兒童是被禁止觀看的。
動畫片並非“兒戲”,管控暴力失度,不能等到更多的現實版“灰太狼”出現再出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