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該怎麼稱呼你》唱響精准扶貧的時代之歌

這幾天,被網民贊為最“暖心”的春晚歌曲《不知該怎麼稱呼你》在湖南衛視春晚播出后,迅速在視頻網站、朋友圈、新媒體平台走紅,歌曲及相關專題在網絡平台上的總點擊量已經過千萬。
地方台播出的一首新歌,在幾天時間唱紅湘西,唱響三湘大地,讓千萬人所接受,成為這個春節特有的文化現象。
《不知該怎麼稱呼你》能夠成為新紅歌,引來廣泛關注和如潮好評,歌曲的“總導演”、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文雄給出了答案:最關鍵的是有湘味、有溫度、接地氣,唱出了老百姓心靈深處的聲音,觸及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不知該怎麼稱呼你》講述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與苗族大媽石爬專交流的故事。湖南有51個國家和省級貧困縣,8000個貧困村。2013年11月3日下午,總書記在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苗族貧困村民石爬專家中看望時,因為石爬專家裡沒電視,認不得總書記,石爬專問習近平:“怎麼稱呼您?”習近平對石爬專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村主任說:“這是總書記。”習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她多大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總書記說:“你是大姐。”這一充分體現習近平親民范兒的“隨機性走訪”,打動了億萬百姓的心。
也就是在十八洞村,習近平做出“精准扶貧”的重要指示。總書記給湖南出題: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設法,把現實問題一件件解決,探索可復制的經驗。湖南就此成為全國推進精准扶貧的策源地。
兩年多來,湖南省從十八洞村開始,把問題一件件解決。十八洞村精准“識貧”的做法在湖南被廣泛復制,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貧”的靚麗答卷。
“不知該怎麼稱呼你,你千裡萬裡來到苗寨裡;不知該怎麼稱呼你,你風裡雨裡走進我家裡。摸鋪蓋哦咿耶,看米缸哦咿耶,一條鬆木板等連著我和你哦咿耶……”《不知該怎麼稱呼你》能夠成為新紅歌,關鍵在於有溫度、接地氣。十八大以來,循著習近平調研的足跡,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關心與牽挂。習近平多次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要到2020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夢想,如何讓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擺脫貧困,擁抱小康,是難中之難,重中之重。
正是牽挂著貧困地區老鄉的生活,習近平才會像走親戚一樣走進苗族“大姐”的家裡,摸鋪蓋,看米缸,問冷暖,拉家常;正是把貧困地區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才會在座談時強調要看真正的少數民族村子,不要臨時收拾,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狀況;正是聽到了最真的話,摸到了最實的情,他才能准確把握群眾的需求,做出“精准扶貧”的科學論斷。
“不知該怎麼稱呼你,你把我的手握在手心裡。不知該怎麼稱呼你,你把我的事裝進你心裡。拉家常哦咿耶,細叮嚀哦咿耶,一句精准扶貧暖透我心裡哦咿耶……”《不知該怎麼稱呼你》能夠成為新紅歌,關鍵在於唱出了老百姓心靈深處的聲音,觸及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總書記把“老鄉”的手握在手心裡,才會動情地說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老鄉”的事被總書記放進了心窩裡,“老鄉”才會由衷地唱出“我在你心裡,你在我心裡。你愛我們老百姓,我們老百姓深深地愛你。”
《不知該怎麼稱呼你》能夠成為新紅歌,關鍵在於散發著濃濃的湘味。總書記與苗族大媽石爬專交流的故事發生在湘西苗寨裡,歌曲的整個節奏是“咚噠——咚噠——咚”,就像苗族人打著苗鼓,邊歌邊舞,富有濃郁的湘西苗歌風格,旋律靈動,易唱易傳。
今年春天來得早。《不知該怎麼稱呼你》在這個早春裡火了。通過“一粒種子”、“一座書院”和“一部電影”,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最早大學之一的岳麓書院和電影《阿凡達》取景地的故事講到聯合國“說書人”張文雄再次受到輿論的關注。正是因為有著26次深入十八洞村調研扶貧工作的經歷,在重走總書記當年的考察路線時,看到苗家山寨的新變化,才觸動了“說書人”的創作靈感,於是,把“大眾化”與“化大眾”有機結合起來的中國好聲音《不知該怎麼稱呼你》再次由湖南傳遍中國。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農歷猴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井岡山再次對“老鄉”們發出庄嚴承諾,這承諾與最“暖心”的春晚歌曲《不知該怎麼稱呼你》,讓“十三五”的第一個新春暖暖噠。
(未來網評論員 賓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