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構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王希恩
2016年01月22日21:18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小字號
原標題: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構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執政黨,如何認識和解決民族問題從來都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大局中舉足輕重的一環。習近平總書記主政以來,通過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一系列相關舉措,在民族領域充分展現了他治國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風格,其中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要運用好的思想尤為突出。

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主要矛盾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差距及其引發的問題,為此中國共產黨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將加快發展作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實踐証明,僅靠發展這個物質力量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近年來民族領域出現的麻煩很大一部分正是我們忽視了精神力量和思想建設的結果。為此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要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但並不是靠這一條就夠了。應該說,問題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質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們在繼續用好發展這把鑰匙的同時,必須把思想教育這把鑰匙用得更好。基於這一認識,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對如何加強精神力量的作用做了多方面的論述:

第一,提出了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作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為此他特別強調了文化認同的問題,將其看做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同時注重從少數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

第二,提出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眾志成城。做民族工作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號召社會各界行動起來,一起做交流、培養、融洽民族感情的工作,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的人心防線。

第三,提出要在全社會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創新民族團結的載體和方式,改變單一的“大水漫灌式”宣傳教育方式,針對不同對象多做“滴灌”,精耕細作、潤物細無聲。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民族理論政策和民族知識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第四,提出必須深刻認識民族領域的思想政治斗爭的嚴峻性和復雜性,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增強各族干部群眾識別大是大非、抵御國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的能力。

但在強調做好精神方面工作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並沒有放棄物質力量的作用,“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種問題的總鑰匙”仍在他的講話中得到重申,所不同的是,這種重申有了更為切實的內容。即強調把發展落實到改善民生、落實到惠及當地、落實到增進團結。主要由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反映出來的中央關於民族發展的政策緊密聯系民族地區實際,非常具體。近一年來習近平一再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要緊扣民生抓發展,重點抓好就業和教育;發揮資源優勢,重點抓好惠及當地和保護生態;搞好扶貧開發,重點抓好特困地區和特困群體脫貧。此外,對具體地區具體時段民族工作的指導也並不固守成見,而是因時而動。比如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突出了發展問題,將新疆工作的指導思想確定為“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而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則根據形勢的變化將新疆工作的總目標確定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突出了社會穩定,提出圍繞穩定謀發展,通過發展促穩定。

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和精神兩個力量都要運用好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物質和精神關系理論的生動體現,對全面認識和正確處理民族工作中的矛盾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必將在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和實踐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希恩,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理論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族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共中央統戰部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民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族理論、當代民族問題等)

(責編:紀   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