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風靡市場
近日,打車軟件開啟第三輪血拼。微信支持的“嘀嘀”啟用每單最低12元最高20元的隨機補貼,支付寶撐腰的“快的”則宣布每單補貼漲至13元。據統計,雙方宣稱的投入補貼已經達19億元。打車軟件火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變化呢?
稱贊“便利”的同時,“非必要打車”增多
“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火拼,滋生了嚴重擠佔公共出租汽車資源的“非必要打車”。17日下午2時許,的哥趙師傅搶到從華聯到威勝大廈的訂單,“從華聯到威勝大廈也就一裡多路,走著去也就五六分鐘。如果是花自己的錢,肯定不會有這種情況”。趙師傅介紹,自從用打車軟件,他能接到各種怪異的打車訂單,比如從天虹商場到南山小學,都是超短途,“有了打車軟件,很多人都不願意走路了,多一步都不走”。[詳細]
打車軟件火爆,老人卻成了“弱勢群體”
“以前高峰時段還能打上車,現在碰上空車也不停,人家說已經接單了。”張女士說。對於打車軟件60歲的劉女士也不是很認同。劉女士說,雖然她還沒遇到打車遇空車不停的情況,但是在電視報紙上看到過類似的報道,“老年人很難學會這些高科技手段,要是以后真都用這種打車軟件了,我們這些不會用的老年人以后還怎麼打車?”[詳細]
“兩馬”相爭難逃“補貼一停、用戶就減”的現狀
據了解,目前打車軟件並沒有有效的盈利模式,有專家認為,兩大打車軟件背靠著阿裡、騰訊兩大金主,雙方都“不差錢”,“燒錢大戰”還將持續,因為哪一方先停止補貼,就意味著前面投入的錢全部打了水漂﹔中國移動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李易稱持相同意見,他認為,從互聯網企業歷史上看,隻要能燒成“ONLY ONE”,不愁以百倍、千倍、萬倍將錢再掙回來。[詳細]
乘客
支持方:爽!方便又省錢
網友劉興亮發微博稱,用嘀嘀打車軟件叫了輛出租車。上車后,的哥讓我用快的軟件又叫了一遍。下車時,30元的打車費的哥給我拆分成兩部分,在嘀嘀裡用微信支付了16元,減免了15元﹔在快的裡用支付寶支付了14元,減免了11元。這樣,這次打車我僅僅隻付了4元。天哪,我驚呆!
反對方:對其他乘客不公平
在打車軟件的“掠奪”下,網友@ayoyou_my_you郁悶得直爆粗口:靠,每次打車都打不著,為什麼打車這麼難啊,叫車電話根本沒用好嗎。網友@瀾風-Swind對此伸張正義:對於那些不會用軟件的人,憑什麼讓他們打不著車,太不公平。網友@真烈火之炎對於打車軟件十分氣憤:現在司機拒載理直氣壯,看來出租車行業要走下坡路了! [詳細]
中立方:投錢搶客戶可以,別忽視了服務
網友@川大小品山吐槽:今早用嘀嘀打車,下車前用微信付款,無論如何都顯示網絡鏈接錯誤,我隻能用現金支付。之后打客服電話,始終是客服忙請稍后再撥,直接被挂斷。@嘀嘀打車的服務有待提高。投錢搶客戶,除了現金,服務同樣很重要。[詳細]
出租司機
支持方:每天多賺100多塊
提到打車軟件,白雲的哥劉師傅樂得合不攏嘴,“自從我下了嘀嘀打車,比以前平均每天多賺了100多塊錢。”劉師傅表示,打車軟件可以知道自己附近需要打車的人,接了單有目的地去接人,“以前總是漫無目的在街上亂走,有人招手也不一定看得到。”
反對方:挑客源不公平,還容易引起交通事故
記者了解到,也有很多司機不喜歡打車軟件,廣駿的哥蘇師傅表示,軟件存在挑客源的弊端,“用軟件的乘客就載,不會用軟件的呢?他們豈不是打不到車。”而的哥林師傅也認為,開車時注意打車軟件,“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詳細]
打車軟件“搶客補貼”力度越來越大,讓很多乘客和司機從中獲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路邊乘客在寒風中招手,越來越多的空車呼嘯而過。打車軟件讓一些司機更便捷地“挑活兒”,補貼熱的后遺症已現端倪。
問題一:用戶爆滿打車軟件頻“癱瘓”
提到早上使用嘀嘀的打車經歷,在國貿上班的李女士還是一肚子氣。早上9時出租車抵達公司后,李女士在嘀嘀打車的微信支付頁面上輸入要支付的27元車費,點擊確認后手機屏幕卻怎麼也沒反應。反復刷新后,頁面遲緩地顯示為“網絡參數繁忙”。無奈她隻好付現金,和司機兩人都沒享受到補貼。嘀嘀雖然表示已經緊急修復了這一問題,但是18日傍晚交通晚高峰時段,不少用戶再次反映包括嘀嘀、快的在內,打車軟件再次出現網絡癱瘓。
問題二:的哥“挑活兒”拒載,路邊打車難上加難
“您走不?”“已經有活兒了。”小童前兩天詢問一輛停在路邊的出租車時,司機揚起手機這樣回答。“高峰期時有些特別難打車的地方,除了補貼,恐怕乘客還得加價。”一位鄒姓司機坦言,前一陣子嘀嘀降成5元補貼時,他身邊不少朋友就更願意接快的打車的單。“現在大家都能在手機上看到距離叫車人附近有多少車,逢早晚高峰車又少時,有些車乘客加價才有反應。”。
問題三:終端設備分散司機注意力,影響駕駛安全
2月19日,在中關村工作的北京市民劉染用手機軟件叫了次出租車,但這次乘車經歷卻讓她“膽戰心驚”:“車上有兩個智能手機,司機邊開車邊低頭看看手機,有時還操作一下。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怎麼辦?”媒體報道,北京已有多起事故是因為出租車司機在行駛中操作智能手機所致。車內擺放或懸挂大量移動設備不安全。“可能擋住司機視線,也可能脫落引發傷害。”
問題四:部分司機“一車二用”套取兩次補貼
“先用一個打車軟件叫車,上車后用另一個軟件再叫一次活,都是我接單,這樣就能補貼兩次了。”一位王姓出租車司機熟稔地說,這在春節前尤其盛行。不過,嘀嘀打車近日表示,將對此類作弊行為採取“封號”懲罰。盡管並未公布數字,嘀嘀打車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經我們發現進行返單的比率挺高。”[詳細]
兩家打車軟件企業的“戰爭”還要打多久我們不得而知。然而,無論這場市場戰還會升級到何種程度,擾亂市場秩序的風險和馬路安全、信息安全的隱患已經顯現出來。有專家認為,打車軟件競爭在給司機和乘客帶來實惠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定的市場“躁動”。運管部門表示,運管部門目前隻能通過提醒和教育的方式敦促司機規范操作。
北京市交通委:將整改叫車軟件 嚴格執行“一車一終端”
對於出租車內安裝多個“手機叫車終端”,可能導致駕駛員搶單產生安全隱患的問題,北京市交通委昨日表示,交通委運輸局、交通執法總隊近日加強了出租車駕駛員使用“手機叫車終端”的監管,每車每人隻允許裝一個手機叫車終端。駕駛員搶答手機電召業務時,須在保証行駛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但是這一規定執行起來難度很大,被指監管困難。[詳細]
規范打車軟件,不能一律叫停“踩剎車”
公眾的擔心主要在於,新生的打車軟件“挨打”還不夠,甚至再次被封殺。打車軟件崛起,是“互聯網思維”的產物,也是民營經濟活力的代表,更是經濟轉型的先驅。有專家稱打車軟件破壞市場公平,呼吁政府強勢介入,這說法並不得要領。可以說,面對高層持續關注的老百姓打車難問題,隻靠官方調價聽証——這一上面的“政策”並不能完全解決,應運而生的民間打車軟件——這一下面的“對策”,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詳細]
“大餐”終結后,打車軟件何去何從?
騰訊科技昨日發文稱,在高補貼下,很多用戶都是奔著補貼打車,優惠一撤,市民該坐公交做公交,該擠地鐵擠地鐵。在這種狀況下,打車軟件能“沉澱”用戶嗎?王冠雄認為,打車軟件正在和用戶習慣“賽跑”,首先,從乘客角度上來說,他是“一對多”,打車信息瞬間傳播到多個司機手裡,這加大了成功打車幾率﹔另一方面乘客“不帶現金打車”、“預約打車”也成為現實,這大大方便了市民,能不能“沉澱”用戶主要看乘客消費習慣是否能改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