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回答时代课题  照亮复兴征程

2022年07月25日05:5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北京7月24日电 新华社24日播发署名钟华论的文章《回答时代课题 照亮复兴征程》,全文如下:

  真理的力量穿越时空,思想的光芒照亮前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植根广袤中国大地和中华民族历史,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必将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掌握历史主动 走好必由之路

  源于德国小镇特里尔的红色种子,扎根世界东方的广袤土地,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风霜雨雪,吮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结出了饱含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硕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翻开这部集中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宗明义。

  2017年10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声音,响彻在党的十九大代表耳畔,回响在亿万中华儿女心间: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福建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回望历史,感慨万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没有金科玉律的教科书,更没有可以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牢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都要一以贯之,决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改弦更张。”

  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四个自信”、把握大势全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旗定向:

  高举伟大旗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锚定远大目标,提出并阐释“中国梦”,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擘画似锦前程,明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

  在深邃思考和不懈求索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彰显了高度自信和强大定力。

  开拓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党章,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022年4月,春日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山林蓊郁,空气清新。

  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蜿蜒山道,深入五指山片区考察。谈及设立国家公园等生态保护相关工作,总书记说:“自然界的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在为历史、为民族做这件事。”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

  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深刻洞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到充分把握“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基本态势……

  一系列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踔厉奋发,非凡十年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的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特地表达了对正在执行任务的航天员的深切关怀和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

  步入新时代,“北斗”组网、“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嫦娥”探月……航天领域大国重器惊艳世界、古老飞天梦想变成现实,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写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一道道“无解题”得到破解,写下伟大时代“此卷长留天地间”的不朽诗篇:

  非凡十年夯基固本,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不断筑牢、基本制度更加完善、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非凡十年功崇业广,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总量实现新飞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非凡十年昂扬向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广泛践行,中华文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激活生命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一项项变革性实践、一次次突破性进展、一个个标志性成果,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面向未来,前景光明辽阔,但前路并非坦途,美好的未来需要接力奋斗。

  新时代中国领航人意志坚定、豪情满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把握时代规律 擘画强国图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占世界1/5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关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即将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在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孙中山《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总书记驻足凝视,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半个多月后,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漫步竹林间,精心养护毛竹的村民讲述着浙江安吉县试水“竹林碳汇”的新鲜事;来到浙西南松阳县,坐落在半山腰的乡村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浙江,中国东部一个人口数量堪比欧洲大国的省份,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的示范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当小康梦圆、山乡巨变、乡村振兴,人们生活全方位改善;当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中国之治”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当文化发展、文艺繁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加自信充盈;当塞罕坝绿意盎然、“北京蓝”成为常态、长江黄河焕发新颜,美丽中国图景铺展……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保证发展行稳致远的战略抉择。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党的十八大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到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经验丰富的舵手知道,航行在大海上,只会开顺风船,不可能征服万里波涛。

  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以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到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再到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出一条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2022年,立春之夜,北京“鸟巢”。

  随着两名中国00后运动员将手中的火炬,嵌入由一朵朵“小雪花”汇聚而成的“大雪花”中央,一次传递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理念的奥运盛会再次惊艳世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

  经济遇冷、冲突不断、全球化受阻、不确定性加剧……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胸怀天下,立己达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之变”,科学回答“世界之问”,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思想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共创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

  2021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他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看来,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勇于自我革命 领航复兴伟业

  2022年6月17日,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培育的鲜明品格。“必须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坚定,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以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着深入思考。

  “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2012年11月15日,面对中外记者,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话语坚定有力。

  两天之后,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同时,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考察时,74岁的老人崔荣海挤到人群前面,紧紧地握住总书记的手,难掩激动心情:“您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总书记面带笑容、语气坚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由此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刻总结历史上党的建设经验,对管党治党作出的重大部署。

  党要长期执政、永葆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清醒认识,到明确“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到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曾几何时,陕西秦岭违建别墅如一块块疮疤。习近平总书记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

  2020年4月,在秦岭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明确“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现在这里面的8条,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做得都不错,还是要反复讲、反复抓……”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在中央八项规定展板前,停下脚步、仔细察看。

  10年前,正是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

  将党的作风作为“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求“一定要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

  视腐败问题为“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的违纪违法问题”,提出“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将纪律严明看作“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强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要求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2022年1月,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这就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响亮回答——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历经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性锻造,一个立志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展现在世人面前,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科学真理,指引历史的航向;伟大事业,昭示思想的力量。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凝聚意志,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意气风发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5日 06 版)
(责编:牛镛、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