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推进“医检互认”,科学提质精准减负
不少人都曾遇到如下情况,去医院看病做检查,换一家医院又要重新检查,令人疲惫,也增加开销。
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质量控制合格为前提,以降低患者负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医检互认”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跨院就医体验,也是持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利民举措,更是在破解某些医疗机构陷入“以检查养医”的怪圈,促使医疗回归医学本质。
然而,好的初衷也面临现实挑战。从硬件来看,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从软件着眼,医疗器械操作者的经验和水平不尽相同。在软硬件差异的背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凸显出来。这些差异难免影响医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对后续诊疗造成影响。为慎重起见,也为避免纠纷,一些医院和医生倾向于“以本院检查结果为准”。
正视有关问题,更当针对性解决。关乎公众健康,理应按科学规律办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在此基础上,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则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就医服务,检查结果互认才会更顺利推行。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也为医检结果共享带来新思路。一些地区已先行先试,打造5G智慧医学影像等样板项目,“云胶片”加速覆盖地方医疗机构。智能系统还会自动识别医生开具的检验单,提醒并弹出近期相同报告单供医生调阅。以浙江省卫健委开发的“浙医互认”系统为例,截至今年4月,该系统累计互认项目超302万项次,节约金额超1.4亿元。科技赋能,技术加持,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相关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医检互认”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在充分保障患者权益、确保检查准确性的前提下,有效节约社会资源。确需再次检查时,医务人员也当耐心向患者说明情况,增进医患相互理解。相关工作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离不开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
以更全面、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持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承载着广大群众的殷切期待。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更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