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如何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2日 09 版)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十四五”时期,如何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稳步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夯实民生福祉的基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今天刊发的几篇文章,围绕这些话题进行分析探讨。
——编 者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李培林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更加厚实的基础。2016年到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个百分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然存在相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建议》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十四五”时期,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继续聚焦社会民生关键领域,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产业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继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亿万人民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就业任务,我国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政策服务体系丰富发展,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到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同时,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2020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把就业放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首要位置,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的6.2%下降到11月的5.2%。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议》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需要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和规范就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支持吸纳就业较多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积极应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新趋势,开展更加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提高劳动力素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等工作,统筹解决好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问题。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我国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素质提高。
“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建议》部署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补齐教育质量的短板,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发展、完善和普及学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我国未来发展关键领域和关键岗位的领军人才。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本潜力。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对于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作用。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到201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68亿人、13.5亿多人、2.05亿人和2.55亿人。2016年到201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5618亿元,统筹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民生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四五”时期,努力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性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适应就业市场新业态的发展,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变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财政承受能力,将提高福利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追求,维护人民健康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到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我国在全球范围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的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时期,必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