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青年抗战”参与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系列评论之七

樊大彧

2020年09月02日08: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青年是抗战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包括大批青年军人、青年学生、青年知识分子在内的无数抗战英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青年参与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支柱。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大决战,不断砥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面对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全体中华儿女表现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表现出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广大中国青年更是以彻底的民族觉醒意识和实际行动,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青年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青年是抗战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在东北地区强化殖民统治的同时,一步步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为抗议国民党政府的软弱无能和不抵抗主义,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广大民众相结合的结果,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一二·九”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先进知识青年,走上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成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青年是不愿当亡国奴的热血青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北平、天津、上海等重要城市相继被日军侵占。在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下,大片国土沦陷,广大爱国青年纷纷踊跃参军抗击侵略,许多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祖国河山。还有众多有志青年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在茫茫黑夜中寻找到了光明。

抗战时期,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独特风景线。资料显示,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达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占了71%。延安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人发国难财。延安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众多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延安是一所学校,培育了众多的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青年人中,有冼星海、邹韬奋、丁玲、艾青、萧军等艺术家、作家、学者,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诗、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等爱国军人,还有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众多有志青年来到延安,经过严格学习培训后开赴前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包括大批青年军人、青年学生、青年知识分子在内的无数抗战英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青年参与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支柱。

75年前,广大中国青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创造力量,今天的中国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当年,面对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在那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中,广大爱国青年站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斗争的前线,发出嘹亮的呐喊,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敌人,赢得了胜利。

今天,中国青年还要争做时代先锋,不负韶华、不负重托,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和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责编:尹深、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