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少儿奇才”新闻频出。“12岁小学生研究基因对癌症深层影响”“14岁女孩每天写诗2000首”“网曝神童简历,1岁徒步暴走, 6岁写自传,8岁考入南京大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深表怀疑,有人羡慕不已。当期盼孩子成长成才成为一场比赛,当家长为攀比使出浑身解数虚假包装,当“孩子完成大人都难以完成的事情”成为评价标准,教育的初衷被曲解,家长们的焦虑被点燃,孩子们的快乐被剥夺。
人生马拉松何须抢跑。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出于功利不顾影响的包装,不仅葬送孩子快乐童年,也影响孩子心智健康成长。随着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取消特长加分,综合评价考核,“少年奇才”逐渐失去实质激励的土壤,教育方法、评价标准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全面。
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是对人类成长规律的尊重,也体现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素养、坚韧的品质、广阔的视野、积极的合作精神是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具备这些要求离不开健康、完整、快乐的童年。对待天赋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围绕天赋死磕,而是在教育中着重培养、深化孩子兴趣,拓展孩子视野,锻炼孩子交流合作能力。唯有这样,孩子的天赋才能得到更好拓展,孩子未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后劲十足。
包装“奇才”看似小赢实则大输。如果说培养孩子拥有超越同龄人的技能,以家长之手包装孩子让孩子搭便车,能帮孩子获得升学、评价等方面的机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那么这种小赢可能会让孩子对未来无所适从。正如教育人士所言,每日写诗数千首不是对孩子的锻炼,而是对天赋的压榨和透支。没有阅历和经历支撑的创作是没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奇才光环只能给孩子造成自以为是的错觉。那些依靠父母的职业优势为孩子谋求的荣誉,容易让孩子形成不劳而获、凡事走捷径的习惯。可见,小赢不足取,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更重要。
当然,抛开教育政策、评价标准,一味引导家长们佛系教育,再有道理的指引都显得苍白无力。抚平家长焦虑,引导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丰富评价标准。鼓励孩子学习专长要减少功利诱导性政策,多宣传专长对个人兴趣爱好培养的作用,让学习专长回归本源,杜绝掺杂功利因素。在考核目标宗旨、规则设定方面,不要只关注孩子表现是否拔尖,更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心智特点。少儿科普应当考虑到“孩子们更多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特点,竞赛评价宜更注重作品所体现问题的价值,而非解决方案如何高大上。指挥棒的方向变化了,家长才拥有更多的教育选择。
教育牵动着社会神经,教育成果关乎千万家庭。教育好孩子离不开家长端正的培养理念,更离不开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成才之路不走捷径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