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5月23日上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此次我们专门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把相关资金全部转给地方,中央一点不留,省里也只做“过路财神”,要让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用来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民生。要让企业和人民群众收到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总理所说的“相关资金”就是指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拿出“两个1万亿”来支持助力市场主体、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且中央与各省一分不留、一分不花,全部下到市县基层,体现了中央的良苦用心。能不能真正用好这笔钱,毫无疑问是对地方的一次责任大考。
众所周知,新增1万亿元赤字后,今年赤字将达到3.76万亿元,再加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占GDP总量的比例就超过了4%。如果再加上其他一些专项债券,规模更大。在如何应对经济困难和加强疫情防控、发展公共卫生方面,中国已经做出了极大努力,政策空间已经完全打开。也正因为如此,对地方的大考也正式启动。用好“这笔资金”,地方不能有任何含糊,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出现截留挪用等方面的问题。
总理明确表示,对“这笔资金”不能继续再走大项目投资的老路子。按照总理的要求,即使投资,也要把有限的投资重点投向“两新一重”领域。要求说得很明确,这笔资金只能用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抗疫特别国债,当然是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条件改善、基本功能健全以及与抗击疫情、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的支出,且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这笔1万亿元的资金用好了,对改善基础公共卫生条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水平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央一定会对资金的使用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科学评估与分析,对地方使用抗疫特别国债的效率与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并将其作为衡量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标准。
对1万亿元财政赤字增加的资金的使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更多。因为它不像抗疫特别国债那样,专业性、指向性很强。但是,也绝不是无目标可言、无依据可查。这1万亿元资金,是在财政赤字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3%的基础上“挤”出来的,能否用好用出效率,显得更为重要。
如何用好这1万亿元,重点应当放在两大方面:一是低收入阶层和下岗失业人员生活保障的民生方面。由地方通过配套,来给低收入人群和下岗失业人员托底,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因经济困难而受到影响。这是民生保障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必须做好的工作之一;二是保护市场主体、保住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稳定,保稳定就是保发展,这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所以,1万亿元中的相当一部分资金,必须用来给企业纾困,帮企业解决难题。这其中,能否在直接帮助企业的同时,拿出一小部分与地方配套的资金建立融资担保基金,从而增强纾困的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可以预料,对“这笔资金”的使用,中央一定会密切跟踪,并建立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监察机制,确保资金不发生截留挪用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