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疫情蔓延速度放缓,一些疫情严重国家确诊病例回落,各国逐步开启复工计划,希望推动经济早日恢复。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16日公布全国复工指南,视疫情发展复工将分为三个阶段,由各州自己决定具体复工日程。英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国也推出逐步放宽封锁措施的分阶段复工计划。
疫情对各国民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从长期来看,如果世界经济因此陷入停滞甚至衰退,将有更多民众陷入巨大的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较IMF今年1月发布的预测数据下调了6.3个百分点。
在全球疫情形势有所好转的背景下,各国都希望能早日走出疫情对经济造成的阴霾,如何在保证疫情不反弹的情况下抓紧复工复产,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对各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验。
中国的疫情拐点在3月份就已经出现,比欧美国家提前约两个月控制疫情,这为中国先于其他国家恢复经济创造了重要窗口期。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中国在疫后经济恢复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疫情对全球价值链造成冲击后,中国的全产业链模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冲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如果中国能够抓住这两个月的窗口机遇,抓紧做好全面复工复产工作,中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冲出困境,为全球经济恢复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多省市陆续下调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中国各地已经逐渐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全国工商联4月上旬提交的调研报告显示,91.39%的民营企业已复工,49.99%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50%,24.86%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尽管复工复产正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进,但距离真正落实“全面复工复产”还有一定距离。目前,北京、天津、湖北、河北4个省级行政区还处于一级响应状态,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尚未恢复,酒店、餐饮、影视娱乐、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复工率较低。这意味着,推动经济全面恢复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障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激发。
防范疫情和复工复产看似是矛盾的两面,但并非不可调和。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治理创新,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为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快实现全产业链复工。全产业链是中国的独特优势,但在实际复工过程中,全产业链各企业复工还存在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一个环节脱链就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产业整体情况调研,发挥协调作用,对企业的复工复产进行辅助指导,为存在困难的企业提供帮助,最大程度上让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实现高效率配合,保持节奏一致。上海会同江苏、浙江、安徽建立长三角复工复产复市协调联动机制,就是对推动全产业链复工的一种有益探索。
第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应作出复工表率,推动企业真正实现复工复产。在2019年全国各省市GDP排名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处于前四位,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更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带动作用。北上广深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面对着较大的境外输入病例风险,各级政府已经对高风险人员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把这种风险降到最低,因此有条件、有必要加快安全有序复工复产进度,并带动其他地方加速复工复产。
第三,探索总结疫后中国恢复经济的经验,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回暖。疫情出现以来,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经验,对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当各国正在探索安全有序复工的方法时,中国作为第一个控制住疫情并开启复工的国家,应总结出一套既可防范疫情反弹又能最大程度实现复工复产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在复工过程中,中国广泛使用互联网应用发展线上经济,通过大数据技术,“云”上智慧抗疫等措施实现安全复工。这些抗疫复工经验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模式参考,助推疫后世界经济发展快速走出危机。
这场全球疫情危机给各国带来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并且这种影响可能长期存在。中国既要从自身出发,通过加速复工复产稳定国内经济,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大力加强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推动疫后世界经济加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