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扰多日的“哈尔滨疑似感染源韩某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据《黑龙江日报》客户端报道,韩某为女留学生,并非此前网传的男性;而至于各种描述韩某与曹某关系的“大瓜”,官方消息则称,“为上下楼邻居,存在可能被污染的共同空间,有造成韩某与曹某间接交叉感染的条件”。
这份权威消息,无疑来得必要,但从时和效上来衡量,难以令人满意。“时”的层面来说,官方消息与此前网络盛传的各种流言相比,明显慢了半拍,权威信息发布的反射弧显得过长了;“效”的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纸通报也并未消弭此前的各种猜测。相反,在网上又滋生了新一轮的揶揄和热议。
更加吊诡的是,在昨天的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之前,网络上当天就有企业公号提前“发布”了该消息。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企业自媒体号以官方口吻抢先发布消息,让人尴尬又摸不着头脑。企业自媒体号哪里来的消息?官方权威媒体为何比企业自媒体还晚了多个小时?如果官方权威渠道发布提早几个小时,收获的社会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当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整体形势逐渐向好,然而个别地区防控的风险与压力仍在。这种风险和压力,既来自疫情本身,也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关注。尤其是,当其他地区都在逐渐向好之时,某地短期内突然新增多个病例,关注和疑问自然会汹涌而至。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权威消息“掉链子”,谣言流言和各种恶意中伤就一定会“撒欢儿”狂奔。事关公众利益和公共健康,通过权威渠道主动回应社会关注,厘清事实细节,积极发布权威信息,就是必须。
回应社会重大民生问题,官方权威信息一定要通过权威渠道及时、透明和高效的发布。官方权威信息之所以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在于权威信息的发布主体、发布载体都具有权威性、唯一性,所发布的内容,也必是经过核实的真实内容。而且在程序上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谁来发布、谁能首发、什么时候发布都是有严格要求和程序规定的。如果“小道消息”比权威信息更加快速,这就有违权威信息发布程序,必然会损害真正的权威信息的“权威性”,进而存在损害公信力的隐患。
“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要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关切。”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是社会关切,就越应抓紧调查核实,及早权威回应。事关疫情,科学防护救治和权威信息发布缺一不可。早点讲、讲事实、讲透彻,民众的心里就踏实,就有安全感,也越有利于稳定人心,早日战胜疫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