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仍在进行。根据病毒解析和流行病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很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也即,疫情的发生,很可能是人类活动与生活方式突破了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所致。当年那场非典,敲响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警钟。这次疫情,再一次警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是一个必须做好、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全民课题。
人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实质上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在我国,有着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在“劝君莫狩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美丽诗句中,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兼爱动物的主张里,都体现出这种传统文化理念。同时长期以来,也存在着在“野味”名义下捕捉、饲养、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等顽固陋习。科学研究表明,加工食用野生动物并没有神奇养生功效,反而会带来病毒、寄生虫、重金属等健康安全风险,甚至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须让保护野生动物这个常识,不仅要有集体认同,更要见诸持久的人人行动。这就需要,在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教之外,以更加完善、更大力度的法律来强力加持。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从立法到执法、司法,各方面各环节齐发力,依法保护野生动物,声音响亮,行动严厉。国家层面,立法上,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火线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执法上,疫情防控期间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将顶格处罚;司法上,严惩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战疫中这些保护野生动物的系列举措,迅速显著地彰显了法治的力量。
地方上也有动作。如,野生动物资源大省、贸易大省、消费利用大省广东,率先修法“出击”。3月9日,《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明确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有关法律禁止食用的其他野生动物,违法食用者最高拟可罚款1万元。再如,四川省林草局将谋划完善四川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期待国家和地方的升级版法律规制早日出台,更有效地从制度根源上切实保护野生动物。
“徒法不足以自行”。保护野生动物,是一场全民法治课,也是一场人与文化陋习的持久战。相关法律规制越完善,越要落地执行好,才能收到法治实效。把法律规制的威力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有责任部门和职能机构的严格落实,也离不开人人自觉的点滴落实,合众聚力,久久为功。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人人积极主动走在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的前端,就会缓冲末端惩戒治理的压力,减小末端惩戒倒逼的成本。达此,不仅要学法,更要守法用法,不做清谈客,争当行动派。
比如,做一个守法的人,不捕杀、不食用野生动物,不购售、不运输保护动物、濒危动物等;做一个勇于斗争的人,对于涉嫌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规制的行为,要积极向公安、工商、网监、海关等相关部门机构举报,不在市场上用购买的方式来解救野生动物;做一个以身示范的人,在家庭教育中突出保护野生动物内容,把法律知识讲给孩子听,以实际行动做给孩子看。上好保护野生动物这堂全民法治课,打赢这场人与文化陋习的持久战,需要众多个体在法治作为和文明修为上的不懈努力。(南方网茅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