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面对疫情,任何侥幸都可能夺人性命

李泓冰

2020年01月21日23: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源自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在多地出现,同时也以一种“来势汹汹”的姿态呈现在舆论场。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如何遏制疫情蔓延?怎样才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措施林林总总,答案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任何“耍大胆”“不设防”的侥幸心态都是极其要不得的。

从有关专家呼吁“大家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到武汉防控升级实施进出管控,再到卫健委、民航局、国铁集团、国家医保局都行动起来,无疑都在为遏制疫情辟出“隔离带”、穿上“防护衣”。科学、规范、有序地防治措施,对于纾解人们情有可原的焦虑,将产生深层次正向影响。

相较此前,武汉传来的一些莫名“大胆”的消息却着实让人惊诧不已,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比如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准确,“大胆”放任病人出行,“大胆”放任疫情源头营业,“大胆”让关键易感人群不戴口罩以免引发公众恐慌。

尤其是在疫情已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情况下,武汉依然还按部就班地派送20万张免费旅游券,“邀约”市民和游客前往黄鹤楼等热门且封闭的旅游景点。舆情哗然之后,官方才如梦初醒地宣布推迟这一活动。更有当地社区“放胆”组织四万余家庭共吃团年饭,甚至网传有确诊病例家属绕开机场和车站,携病人自驾数小时到外地就诊引发输入性病例。这些做法,指其“无知者无畏”恐怕有些言重,但的确让人骨鲠在喉。

“大胆”的背后是侥幸,是对传染病防治规律的无知,是对自身和他人健康风险的漠视。

疫情,特别是新型病毒引发的疫情,常常会突然爆发甚至发生变异,人们对其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完善应对的过程,完全在情理之中。从初期表示“没有证据显示人传人”,到日前指出“可能造成持续的人传人”,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审慎态度。要求从一开始就作出精准判断,显然过于苛刻。但是必须指出,正因新的病毒带有复杂性和未知性,我们更应严谨细致,不能轻言“可防可控”,宁可严防死守,也不能有任何部门和个体、在任何流程和环节,存在侥幸心理。

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都要切实拿出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杜绝侥幸心理,坚决扛起肩头的责任。既要沉着冷静,科学应对,从医学卫生学专业角度全力防控好肺炎疫情;同时也要信息透明,主动释疑,全力缓解社会的“心病”。这当中,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让公众客观认识疫情、科学预防疫情、冷静应对疫情,尤为重要。17年前的那场“非典”战役,暴露出了我们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的问题,我们为此支付了不小的社会成本。“学费”不能白交,我们务须长进。

传染病防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会相应增加社会管理成本,降低生活便利程度。每一位社会成员应当本着对自己和别人生命负责的态度,切不可图自己方便、为一己私利,违反防疫的各种规定,更不可有“哪那么容易被传染”的侥幸心态。尊重科学,尊重生命,永远都应该是我们牢记的座右铭。

客观而言,面对疫情,一些群众出现应对失措不难理解。传染性疾病本就容易引发社会恐慌,何况此次肺炎疫情的来源和病因暂时未知,更添加了一份焦虑。更重要的是,当年的“非典”疫情引发的剧烈震荡已沉淀在公众记忆和社会心理中,很容易让人们不自觉地与其产生对应和联想。能否做好疫情防控、疫情是否还会扩大、何时才能安心出门……一系列问号,悬在每一个人心中。

在这样的时刻,看到有钟南山院士这样的老专家依然奋战在一线,我们每个人都倍感安心。武汉医生的朋友圈刷屏,让我们对医护群体心存敬意。同时,看到“15名医务人员感染”的消息,也让我们无比痛心。只有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心存敬畏,杜绝侥幸,我们才不至于辜负医护人员在一线的坚守。

唯其如此,坚守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相关阅读】

“众志成城 加油武汉” 系列网评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