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车厘子自由”“香椿自由”以后,近来网络上的焦虑又有了新形式——鄙视链。从住房地理位置到孩子上学学校,从就读的高校到就业的单位,从假期旅游目的地到工作日午饭选择……鄙视链被安放在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场景。有人看后一笑而过,但也有很多人在对比中陷入焦虑。
鄙视链的背后是一套以物质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的攀比心态,使群众丧失幸福感和获得感。
“鄙视链”是一个伪命题。鄙视链本质上是一套等级体系,等级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金钱投入的多寡。市中心豪宅寸土寸金,所以在鄙视链上游,郊区住宅因为价格较低只能在鄙视链下游;假期到北欧看极光消费远高于国内普通景点观光,因此北欧旅游占据鄙视链上游;到高档餐厅用餐耗费千元,路边五元小吃自然被鄙视。以金钱来衡量的等级体系看似有依有据,实则无视了个人真实需求、自身爱好以及消费观念的差异。诚然,不同选择确实会有消费上的区别,但消费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毛泽东同志一生简朴,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而时下一些“月光族”追求品质生活,吃、住、行都讲求精致,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充分说明,鄙视链根本不存在,每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观念都是平等的,都应得到尊重。
不可被“鄙视链”所奴役。的确,在大城市生活、住市中心豪宅、出入高档餐厅、赴国外旅游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个人更应该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是在窗前俯瞰喧嚣的城市,还是在山水田园中陶冶性情;是在高档酒店品尝昂贵菜肴,还是在路边探寻特色小吃;是静坐家中读书看报,还是远赴国外游山玩水;选择间并无好坏,但如果被鄙视链牵着鼻子走而放弃自己内心的追求,那无疑被奴役。置身于被奴役的生活,哪怕置于“鄙视链”顶端,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应源自于内心,而非外界的评价。
应当抛开“鄙视链”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何为适合,首先应该要符合个人的现实与喜好,能够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自身自由发展。比如在职业、企业选择上,虽然收入有高低、强度有区别,但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一切劳动都值得尊重。其次,适合的选择应该是量力而行的。尤其是日常消费,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与能力进行选择。比如西欧发达国家奢侈品林立,但大街上当地民众的穿着追求个性却不显奢华。比如日本是汽车大国,各种高端汽车品牌诞生于此,但在马路上行驶最多的依然是排量小、实用性强的节能车。可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舒适的。
诚然,重视生活品质无可厚非,但在物质上有所体现并非唯一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鄙视链”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是这种以金钱为标准的衡量方式简单粗暴,本就立不住脚。既然是一个伪命题,又何必让自己的生活被其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