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APP逞凶“该当何罪”?
背景:据新华社报道,济南一市民试图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时,一款名为“12123”且APP图标为一个“违”字的APP在搜索结果的第一位。他下载使用后发现,这款APP功能和页面都极其简陋,是一款高仿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含有大量广告。记者在多个应用商店检索发现,此类APP“李鬼”并不少见,涉及医院、公交系统等多个领域。
新京报发表何勇的观点:“李鬼”APP在手机上“作恶多端”:或直接窃取手机用户的移动支付账号密码,或诱导用户去钓鱼网站进行支付,又或是恶意扣除账户资金,还有的“李鬼”APP在用户使用后留取后门、挂有木马,远程控制并窃取用户手机、互联网账户中的个人信息资料。“李鬼”APP轻则对生活造成困扰,重则危害网络安全、财产安全、公共秩序,实在是一大“公害”。“李鬼”APP背后已经形成一条黑色利益链。据报道,高仿APP的开发难度并不高,开发周期大约一个月,而费用只要5万元左右,随之则是源源而来的广告费,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不少人铤而走险。但目前,手机应用商店在审核时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对于是否山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疏于甄别。手机应用商店显然要起到“门神”功能,完善审核机制,履行审查义务,对“李鬼”APP设置“防火墙”。用户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到了高仿APP,就类似于买到“假货”,相关平台不能两手一摊说“与我无关”。再者,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要强化联合执法,将“李鬼”APP利益链上各个环节受益者一网打尽,切实提高研发、经营、推广“李鬼”APP的违法成本。作为用户,在下载APP时,也得多用点心,对于搜索结果,多点甄别,树立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一旦发现“李鬼”APP,及时举报处理。
小蒋随想:很多高仿APP,其实并不高级,就是仿“正主”的名字,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误把“李鬼”当李逵。借李逵的大名,“李鬼”干着蒙骗的勾当,不光令人不齿,更涉嫌侵权违法。然而,有专业人士表示,在打击“李鬼”APP时,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一些尴尬随之而来——由手机应用商店甄别“李鬼”,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各行其是。某个应用商店下架某款APP,不具有追责性,“李鬼”获取的不义之财无法被追缴,更不用说惩处,“李鬼”难免有恃无恐,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手机用户自行识别,效率不高,如果遭遇隐私泄露或财产损失,维权成本倒是很高。职能部门理当“亮剑”,但若法规不完善,权责不明晰,也会面临掣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鉴于:“李鬼”APP频频逞凶,有关短板亟待弥补。即便参照现有法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将构成诈骗罪;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将构成招摇撞骗罪。那些“仿”公安交管、金融机构、公立医院、公交系统的“李鬼”APP及其背后的运营者,不能逍遥法外,必须接受应有惩处。只有让“李鬼”自食苦果,才能以儆效尤,也将有效净化APP市场环境。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