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网络社交有多神奇呢?一串表情,能帮助不善言辞的“社交恐惧症患者”走出一个人的圈子,与不太熟悉的人无碍交流;一个表情也能把平日里擅长言辞的人坑得百口莫辩,令其无言以对。
最近有新闻称,一个客服遭到客户投诉、微信拉黑,投诉的原因居然是:该客服在每条回复后面都会加一个微笑的表情。记者联系上了投诉的客户,她表示自己聊微信最讨厌收到的就是微笑这个表情。“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表情的内涵,表达不满又不想撕破脸的时候就会用这个表情,让人觉得阴阳怪气”。
新闻引起网友的共鸣。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微笑表情仿佛一张态度莫测的脸。它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有点不屑,又似乎有点冷漠,还带着几分嘲讽的味道。类似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有员工在工作群里回复老板微笑表情,遭到一通无情训斥;还有员工做的方案,得到老板微笑表情回复,陷入“改还是不改”的纠结;学生把论文交给导师后,导师回复微笑表情,学生到处问“导师是不是在鄙视我”。
难免有人问:为虚拟表情较真,至于吗?讲道理是不至于的,但一旦误用“翻车”,方知这件小事真的很要命。
在“三次元”的现实中,微微一笑的面部表情,毋庸置疑,给人带来如阳光一般温暖、友善的美好感受。“微笑”进入到网络社交空间后,却脱离了其初始的内涵。
表情包文化,是网络社交文化演变的小产物。轻松、简练的表情包,替人们解决了一部分言语难以表达情绪的麻烦,顺带活跃了聊天气氛。但是,过度依赖表情包,导致表情表述的内容严重“超载”,并日积月累地增加新含义。
接纳了微笑表情新定义的人们,老老实实地“遵循”新玩法;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在他们的生活场域和社交关系里,微笑表情还保留着最开始那种温情的用法。在各自的“定义”中,两拨儿人都觉得自己没有“用错”。然而,一旦双方使用同样的表情符号进行交流,就可能产生误会。
与微笑表情类似含义“异化”的网络表达,还有“嗯”“哦”“呵呵”这些字眼。个别汉字甚至被“黑化”了,显得愈发“危险”。
许多年轻人依赖网络表达,在其中投入太多情感,导致自己的情绪也被各种虚拟符号控制和影响。因为小小的表情,变得特别“玻璃心”,时时刻刻像“显微镜”一样揣测和质疑周围人的动机,违背了人际交流的初衷,被虚妄的网络符号“绑架”了。
表情包有助于增添社交乐趣,在网络聊天中适当使用表情符号无可厚非,但没必要以此完全代替真实的交流,并对他人的表达方式也提出苛刻要求。亚文化圈里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终究只是一部分人认同的方式,不能要求“圈外人”必须接受这种非通用的表达习惯。
无论是线下现实交流还是线上交流,目的都是实现两者准确而顺畅的信息交换。与其对着表情左思右想,心有戚戚焉,为何不把话说个明白,问个清楚?
表情包是幽默的沟通工具,而好好说话,有理有礼,宽以待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永不过时的人生必修课。若是一个微笑表情就吓跑了你我,让彼此疏离,恐怕不是人类社交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