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部:共享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让亿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④

本报评论部
2019年08月29日04: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安全就像蓄水池,只有四壁足够深、足够坚固,发展的水位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涨

  对中国人来说,“平安”代表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更意味着充满内心的安全感

    

  前不久,全国公安机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会透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总量在连续3年下降的基础上,同比又下降6.7%;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1.1%,保持了连续多年下降趋势。不仅如此,如今的中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国家之一,被公认为治安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安全以及由此而生的安全感,已经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打造了一张亮丽名片。

  有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发展和改善民生才有可能,这是70年来中国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剿匪反霸,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的努力、坚定的行动,为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创造了安定有序的环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大局稳定的“兼容”,被西方学者称为“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进入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站上新的台阶。我们对公众安全的保护力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涨船高。除了打击犯罪、维护稳定,还包括舌尖上的安全、环境污染的整治、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方面,在非传统性风险、新的甚至未知的挑战面前,我们投入了更多安全关注并积极作为。可以说,安全就像蓄水池,只有四壁足够深、足够坚固,发展的水位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涨。

  安全感背后,蕴含着独具中国特色的治理智慧和民生哲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上世纪60年代,浙江绍兴枫桥镇开创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其深刻影响延续至今;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群防群治力量,让人感受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也让不法分子无处藏身;互联网时代,面对用户信息安全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内在张力,监管部门以“审慎包容”确立了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监管原则……广袤中国的生动实践说明,在社会治理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安全的最终目标是要作用于人心。真正的安全感,意味着能够“心安”。从把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每一次执法中,到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信仰;从初步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从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一系列举措在老百姓心中建立起对明天的稳定预期,也打开了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由此获得的踏实、心安与希望,正是安全感的核心要义所在。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今天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不仅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图景,更有一以贯之的平安祥和稳定,“平安中国”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直抵人心的安全感,不仅是每个人逐梦奋斗的物质和心理基础,也正在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沉淀为中国人自信、包容、沉着的气质与胸怀,让越来越多人在奋斗追梦的路上心态更从容、步伐更坚定。

  对中国人来说,“平安”代表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更意味着充满内心的安全感。正是这样的安全感,成就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坚定、自信与沉着。充实全社会的安全感,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奋斗、全力追梦,亿万人前行的步伐就一定能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激昂的乐章。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9日 05 版)

(责编:袁勃、仝宗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