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掐脖”事件之后, 小区安保再成热门话题。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深入济南部分小区采访发现,大家对小区安保的“担忧”主要源于这样一些问题:小区安保设施不健全,没有安装门禁与监控系统,外来人员可以随意出入;小区虽然装有门禁与监控系统,但物业管理跟不上,以至于先进的安保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小区居民安全意识淡薄,对各种安全风险与安保漏洞缺乏应有的警惕与重视。
这份“担忧”不无道理。如果所在小区装有现代化的门禁与监控系统,如果小区物业部门的安保工作足够用心足够给力,如果小区居民能在安全方面“多长个心眼”,“家门口的安全”就会更有保障,某些“安保事故”就可以避免。在这个意义上,不少小区都应有安保方面的“担忧”,都应认真省察并及时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
不过,这份“担忧”也有值得担忧之处。在强化小区安保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避免小区过度的自我封闭。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小区安保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小区的封闭性还不够强,只要用一层层的门禁把小区“封”得严严的,用一道道的监控把小区“盯”得紧紧的,在避免“闲杂人等”入内的同时,再多留意一下个别蒙混过关的“可疑分子”,小区安全就不成问题了。
强化小区安保,固然可以将一些别有企图的外来人员拒于门外,但是还不足从根本上消解小区安全问题。对一些居民小区而言,小区安保经常“防君子不防小人”,侵害小区安全的人没有拦住,小区内外的正常交流却被挡住了不少。此外,小区过度封闭不仅容易在公共空间上形成许多区隔,也会影响路网布局与城市交通的微循环,最终导致社区之间的交流不断减少,阶层之间的隔膜不断加深。
也正因如此,很多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上通常实行街区制,不提倡建设封闭性小区。201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遗憾的是,这几年,各地街区制推广的力度似乎并不够大。在不少地方,封闭化小区的建设非但没被叫停,还呈现出某种不断加码的态势。
无论如何,对居民小区而言,安全与开放都是“刚需”。小区安全不仅是社会安全的具体表现,也最终仰赖于社会安全环境的达成。自我封闭打造“安全孤岛”的想法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居民小区在不断强化安保的同时,还要展现更加开放的心态,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全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