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如何走好下一个二十年

赵明昊

2019年08月22日08:4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网络文学如何走好下一个二十年

近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闭幕,这个会议给大众带来了不少惊喜。据媒体报道,2018年我国重点网络文学总体营业收入342亿元,主要网络文学驻站创作者达到1755万人。2018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2442万部,读者规模为4.3亿人。特别是在网络文学IP转化方面,大会发挥了良好的平台作用,自第二届大会以来完成219部网络文学IP签约,总交易额近7亿元。总体来看,网络文学产业正逐渐走向更高定位,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象、类型到产业、生态,网络文学至今仍充满生机活力,关键还在于不断地深化内涵、拓展外延。野蛮生长时期,网络文学“流量导向”特征明显,大量修仙、穿越、灵异等题材作品涌现,这种“爽文”虽然过瘾,但显然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在进入市场化运作并构建日益健全的监管体系后,网络文学才真正迎来了飞跃。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生产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通过竞争与筛选,高人气有口碑的IP无一不是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俱佳并得到多方认可。

不过,虽然网络文学产业已经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网络文学作品也逐渐量质齐升,成为中国文化扬帆出海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高原”迈向“高峰”之路依旧坎坷,需要从业者为之思考并努力。其中,尤为需要关注的是市场化力量的“双刃剑”作用。文化发展有着独特的逻辑,虽然扎根于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却也并不完全依赖于这一因素。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有着明显超越文字、故事、类型本身而可以凝练为艺术的东西,这恰恰是由利润驱动、工业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的文化产业所排斥的。当一项具有艺术特质的创作工作被置于商业逻辑之下,它就很难逃避标准化的规范和大众口味的挑拣,文学作品中关于揭示、反思、批判以及回应时代问题、实现心灵解放等诸多特质则可能遭到侵蚀。我们需要认识到,迎合大众口味和消费主义绝不是人民性、时代性的表现,反而是网络文学自身异化的标志。

当然,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分野在于互联网这一新事物,它具有的开放、包容、平等和大众化等诸多特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样选择。在这种环境下,创作者可以找到群体归属,时刻面对观点和意见的挑战,在多方彼此呼应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文字,不过这有赖于创作者本身的心体智识是否强大。正如有人开玩笑地讲,金庸作品大多是“爽文”,堪称网络文学“鼻祖”。但他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的大家,还在于金庸的小说之中不仅限于对武功的想象、侠义的称颂,还有对人自身的关切、对命运的思考、对社会的认识,将“武侠”类型文学进行了重新解释,这才让他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品。

中国网络文学走过了21年发展历程,人们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它的期盼也越来越高。如何能走好下一个20年,除了不断保持对既有政策和模式的支持外,还需要秉持更加宽容的态度、构建更加宽容的环境,让创作者有时间和空间成长、成才、成为大家。

(责编:金鸣(实习生)、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