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何必拘泥于此

李泓冰

2019年06月07日10: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童谣声中,一个“端午诗词音乐会”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拉开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系列活动。清明、端午、中秋……相关小长假设立11年了,国人过中国节的渴盼愈发强烈。这些节日一读出名字,就觉诗意盎然,仿佛霎时和祖先心魂相守。今年的端午,恰和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相倚相伴,端午也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孩子们嘴角沾着豆沙粽的糯米粒儿,听着妈妈从龙舟竞渡讲到屈原自沉的故事,这一幕,曾经在百年前、千年前无数的家庭中,无数次出现。一念千年,怎不让人心头一暖!

遗响悠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便是在这样一口一口的美食中,在一个一个的故事里,远香绵绵,其韧如丝,将我们凝成一体。

数千年来,众多历史文化熔为一炉,每个节日的内涵都很多元。像端午,有图腾崇拜,有屈原传说,也和吴国名相伍子胥、晋国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等有所关联。这些年,有些较真的人们转发告诫,说是端午发源于恶日禁忌,要互道安康,不能互祝快乐。其实,中国节是活泼泼、热闹闹的,一派天然生机,总是美景美食相生,亲情爱情与共,没那么多冬烘的夫子气。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还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及积极养生避疫的健康观和运动观。农历五月,夏至到来,人们开始数伏了。古时高温高湿,容易时疫流行,聪慧的古人便设了节日,想出各种法子,药浴药酒,集体运动, “碧艾香蒲处处忙”,“守定龙舟看不归”,让阳光和水,让故事和亲情,身心两和,健身强体,远离疫病。

说白了,端午是诗人节、女儿节,还是卫生节、体育节。祖先用在节日设计上的心思,多么的灵动通透。今人又何必拘泥呢!

新的时代,每一天也都洋溢着多姿多彩与新意迭出。就像今年小长假前后,过节过得很忙呢——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6日是芒种,6月7日便是端午。这真是极好的象征,全球化与民族性相依,环保理念则今古相通,我们在粽香、诗香和天伦之乐中追怀先人的盛德、聪慧与忧伤。

传统节日流变而今,各种味道相互交迭,如同那只被裹得紧致的香粽。当糯米、枣泥、豆沙甚至蛋黄、火腿、巧克力等南北西东诸般滋味,用“端午”这传统的粽叶一包,棱角分明又百味纷纭,让我们随手一拎,伴游长江黄河,穿越远古今朝——这便是中国节于我们的终极意义吧!毕竟,一个失去文化历史记忆的民族,是失血的民族,终将失魂落魄,缺乏自信与发展的底气。从这个意义上,感谢屈原,感谢中国节,让我们在顾后与前瞻中,保持血脉充盈,心态开放,自信而阳光。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说了两千多年的佳话,还会一代一代继续说下去……

(责编:冯粒、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