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学校推出“无声食堂”是因小失大

之心

2019年04月18日08: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学校推出“无声食堂”是因小失大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可能大声喧哗、嬉戏打闹,学校该怎么办?浙江省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的答案可谓“脑洞大开”。据澎湃新闻网报道,该校从3月11日起推出“无声餐厅”。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

  对此,有网友搬出国人耳熟能详的“食不言寝不语”,认为这一做法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孔子的这句话有其特定语境,在《论语》原文中,孔子说的是在祭祀等庄严场合就餐时,应该秉持“少说话”的原则。再者,孔子的口吻是劝导式的,绝非上述学校安排“督察小组”纠正+扣分的强制管理模式。

  在餐桌上进行交谈,一直是中国人看重的社交方式之一。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与同学愉悦地交谈,聊聊身边的趣事,乃至课堂上没学会的知识点,都是放松身心、增进友情的好方法。当然,要把握好度,比如不耽误正常进食,不浪费粮食,不影响身边人。

  小学生当然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实施一定惩戒措施。但无论如何,不能搞简单粗暴的管理。食堂一丁点声音都没有,不也少了几分孩童应有的天真烂漫与朝气蓬勃吗?若干年后,长大成人后的他们回忆起童年生活,又会作何感想?

  回到新闻本身,学校其实也有苦衷:近1000名学生在食堂吃饭,但食堂只能容纳600多名学生,所以要分低年级段、高年级段两批用餐。让早进餐的学生加快吃饭进度,才是推出“无声食堂”的主因。这无疑反映了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的现实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不应该以牺牲孩子天性为代价。

  即便改善硬件有困难,只能在食堂上做文章,也并非没有其他办法。不要小瞧孩子的共情能力,学校和老师都多点耐心,循循善诱。比如,对低年级学生传授进餐礼仪,坦诚告知学校的困难,自觉提高进食效率。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软性”的管理方式,不也正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教育是一门精细且充满人性化、人情味的学问。简单粗暴对待,或许可以短期内见效,但终究是不长久、不牢靠的,更难以教育出文明且富有同理心的现代人。唯有以爱心、耐心实施教育,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责编:苗楠钰(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