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在对与对之间进行选择

马建红

2019年03月30日10:1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在对与对之间进行选择

人的一生中大概除了谁做自己的亲生父母“别无选择”外,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小的时候有父母做主,比如说选择上哪所幼儿园、小学或中学,“择校”一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课余时间选择上哪个特长班,音乐?舞蹈?抑或绘画?小学生们通常没什么自主性。到了上高中的时候,选择文科或理科,又是一难题;考什么大学报哪个专业,基本上也由父母主导,本人的兴趣爱好基本上“仅供参考”。大学或研究生要毕业了,又要面临择业的问题;找工作的同时,或许还要解决择偶这一人生大事。

尽管我们常常会遭遇选择困境,但选择过程中一般还是有原则可遵循的,那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作为一个理性人,在经过一番利弊权衡后,我们通常会做出自认为对的选择。当然,所谓的对错和时空的变化有关,也和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旨趣有关系,有些自己认为对的,在别人看来就太傻;有些选择在年轻时觉得没错,上了年纪后却悔不当初,这对于平凡的、并非全知全能的人类来说,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虽然在我们陷入选择困境的时候,会被告诫应听从自己的内心,可在诸多选项面前,内心却变得无所适从,这才是最让人纠结的。人有“好利恶害”“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在利害之间,人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对自己有利之事;当两害或两利能够权衡其轻重时,选择也比较容易;而将人们置于选择困境中的,则往往是两害或两利难分伯仲之时。

又到一年毕业季,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考完了国考,又去准备省公务员的考试;刚刚从某银行面试完出来,又马不停蹄地去一家国企投递简历,在奔波中硬生生地把自己锻炼成了“考霸”或“面霸”。而当考试面试结果出来后,看着一份份待签的协议,学生则又会陷入“我该去哪儿”的选择焦虑中。经常会有学生咨询一些有关就业的问题,说句老实话,在这个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谁也无法预言某个行业或某类职业的发展走向,曾经的朝阳产业,或许正处于日薄西山的余晖中;而几年前还未曾听说过的行当,正施施然地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新宠,谁敢保证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择业建议,几年后却置其于失业的境地?更何况即便是那些前景广阔的行业或职业,还需与就业者的兴趣爱好才能品行相契合,对于从事同样职业的人,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却无法适应,所以这种替别人做选择的事,有点儿像没有任何胜算概率的赌博,还是尽量不去做的好。

每个毕业生无论择什么职业,都需要从此迈开谋生的第一步,而后面的路该如何走,则全靠个人的努力,而当下学生们所纠结的那些貌似难解的扭结,实际上都算不得什么大问题。譬如说法学专业的学生,到底是考与所学专业有关的法官检察官助理,还是去考税务或邮政储蓄银行的职员?是到房地产公司做法务呢,还是直接到律所做律师?之所以产生这些困扰,无非是受制于社会上流行的父辈们的择业观。按照一般人求稳的想法,公务员这类铁饭碗还是颇具吸引力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的公务员考试虽难,但大家却依然趋之若鹜的原因。当然,同样是吃公家饭的,不同的单位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法科毕业生自然希望能学以致用,考入检察院法院当一名检察官助理或法官助理的,不过,这几年的司法改革,使员额检察官法官日渐成为一种稀有资源,助理们的晋升渠道尚未理顺,人们似乎一眼就能看到十几二十年后自己的模样,加上案多人少及责任终身制等压力,使得法检两机关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而学习法律后践行法治的理想,又使他们在放弃法官检察官就业机会时多少有些不甘。这种在选择何种铁饭碗时的纠结,即一种在对与对之间的选择,着实有一定的难度。

选择之难,无非是因为俗世之人想占尽每一份职业背后的红利,然而,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又没有什么风险,那就不要指望有较高的高工资;而想要收入高与工作的自由,则须付出开发案源的艰难与各地出庭辩护的艰辛代价。这种职业间的差异,或许潜在地实现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因为每一种选择的后果,与你做出选择时所考量的因素,暗含着一种正相关的因果关系。

学生在对与对之间所做的选择,肯定都对。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变化迅捷的时代,判断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一个并非必须对第一份工作和单位从一而终的年代,换工作、改行早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对此本无须太多纠结。这个时候,试错就成为一种对的选择,在试错中慢慢学会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慢慢发现并听从自己的内心,逐渐把职业与爱好合二为一,当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了。

 

(责编:蒋琪、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