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把减负的主导权给基层

2019年03月30日09:47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新华网评:把减负的主导权给基层

  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之五:

  胡 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并针对困扰基层干部的多个问题给出了务实管用的举措。

  贯彻落实《通知》要求,靶心在基层,重点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只有了解基层、体谅基层、回应基层,发挥基层的主体性、主动性、主导性,在减什么、怎样减、减得怎么样等环节让基层积极参与,贴近基层实际,接受基层监督、强化基层检验,才能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要把减负的主导权给基层。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最了解负担重在哪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发生在哪儿;最清楚哪些会议不必开、哪些文件不必发、哪些表格不必填、哪些材料不必报、哪些检查考核不必搞;最明白哪些问责处理不规范、哪些容错纠错不到位。落实基层减负,既要自上而下高位推动,也要自下而上“反弹琵琶”。要把减负的焦点对准基层干部的“累点”,让减负的重点投向基层干部的“痛点”,真正把减负做到基层干部的心坎里。

  要将减负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置于基层监督之下。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进减负的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倾向。比如下发文件少了,但“工作提示”多了;召开会议少了,但“电话通知”多了;督查检查少了,但“专题调研”多了;考核评比少了,但“调度排位”多了;纸质记录少了,但“电子留痕”多了,等等。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基层干部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推动基层减负,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防止一些负担“改头换面换马甲”,减负过后“涛声依旧”。

  负担到底减了没,基层说好才算数。基层干部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终端”和“末梢”,既是各种不必要负担的承受者,又是减负的参与者,更是减负的监督者和检验者。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没有改观,基层干部最有评判权。各地各部门应健全基层评价机制,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呼声,多看看基层工作的成效,以此作为减负的“试金石”和“检票站”,切实防止基层减负中“雷声大雨点小” ,避免出现“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确保减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工作、轻装上阵干事业。

 

(责编:蒋琪、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