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专栏“代表走笔”: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刘月宁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主任。本报记者叶晓楠采访整理。作者肖像,张武昌绘

2019年03月27日09: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代表走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进入新时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包括中国音乐文化在内的各项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

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始终保持一个文化大国的开放胸怀,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同时,要把握住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的历史机遇,坚定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更好展现在世人面前。

主题选择要围绕国际传播需求,设计便于理解的音乐交流活动,创新“对话”方式。任何艺术都不可能脱离孕育其生长的文化历史背景,音乐也不例外。因此,中国音乐文化想要被国际听众所理解与喜爱,就需要特别注意了解被传播对象的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听众的欣赏需要,而不是自己的想象来选择演出曲目,精心打造适合他们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的新的传播角度,真正达成一种“对话”状态的双向交流。

交流方式要鼓励民间音乐交流,开拓新的运作模式。应制定政策鼓励民间组织以多种形式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进行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活动,充分利用民间组织所具有的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和传播渠道,让包括中国音乐在内的文化海外传播事业真正成为集合全社会上下多种力量共同完成的事业。

人才资源要发挥旅居海外的中国音乐家的优势,挖掘新的交流资源。大量旅居海外的中国音乐家心系祖国,对发展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具有极高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有高超的音乐素养和技巧,还非常了解所在地的相关情况,对当地听众的音乐需求和喜好也十分熟悉,是中国音乐海外传播活动的一支高素质生力军。应制定政策发挥海外音乐家群体作用,国内外联手,共同规划和组织实施各类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活动,从而将传播效果最大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月宁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主任。本报记者叶晓楠采访整理)

(责编:苗楠钰(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