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语:挺直腰杆做科普
做科普不是不务正业,应该尽快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形成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的集体认知
最近采写一篇科普报道,一位研究员在接受采访后坚决不肯署名。问及原因,对方说:“如果让领导和同事们知道了,感觉我好像成了科普达人,不太好。”听起来,“科普达人”的身份在他的工作单位似乎并不怎么受待见。
科研人员被认为是“科学传播的第一发球员”,做好科普原本应当是其职责之一。但为何在一些科研人员眼中做科普却并不那么光彩?
究其根源,还是“科研人员做好科研才是本分,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作祟。在现行的科研和人才评价指标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论文、著作和项目,科普贡献多少并不在考核范围内。在这样的评价指挥棒影响下,重科研轻科普的集体认知也就慢慢形成了。
长此以往,科研人员几乎不能从做科普中获得行业认同以及物质奖励,自然也就少了积极性。即使有人愿意做科普,更多是源于自身的兴趣、责任感以及从受众那里获得的成就感。但对于最重视声誉的科研群体来说,这样的动力常常敌不过科学界的不理解所带来的压力。
不少一开始热衷科普的科研人员,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多么努力、多么辛苦,不纳入考核,就不会被承认。结果就是,干得越多,别人就越认为你不务正业。”
近年来,科普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逐渐好转。从政府层面到媒体宣传,都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在一些国家科技项目中,也已经开始有一些关于科普的制度性设计。然而,科技界的内部环境却改变甚微,“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一直没能得到彻底改变,这一问题依然是阻碍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主要障碍之一。
此外,虽然已有相关鼓励科普的政策出台,但大多流于表面。比如《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虽然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议将科学传播的业绩考核办法视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操作细则和硬性规定,无法落到实处。
如果真心认同科研人员做科普的价值,就应该尽快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改变“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形成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的集体认知。真正让科研人员能没有压力,挺直腰杆地去做科普。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9日 1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