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发生的深刻而复杂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重视战略问题,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信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可以说,“战略”决定了发展的方向、目标,而“定力”决定了发展方向、目标及其实施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没有战略就没有方向,而没有定力再好的战略也等于零。因此,“战略定力”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过去40年,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速度型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个攻关期最主要的方向就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增强实体经济的实力和后劲,最迫切的手段就是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经济学原理及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显示,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型的快速转换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必然有不同程度的放缓,甚至有可能发生断崖式的下降,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潜在的重大风险危机。而我国经济在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兼顾保障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有研究发现,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所有行业和企业都易于取得利润。而转型升级就是在经济增速出现阶梯式下降的时候,让经济质量实现阶梯式上升,从而实现从速度型效益向质量型效益的转变。要将行业之间生产要素再配置转向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再配置,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消灭僵尸企业,让行业内没有竞争力、低效率企业有序退出,把生产和市场向高效率企业转移和集中,提高行业集中度、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转向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实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不能保持战略定力,就难以坚定执行已经确定的努力方向,难以让已经开始的有益探索持续释放应有的效能,也就难以使我国真正建立现代经济体系。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要求
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执行新发展理念,是当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及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最新数据显示,在贯彻实施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实现了经济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已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近9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创造了与世界大国同比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也创造了同比最快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最快且人数最多的脱贫致富速度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展现出宏伟光明的前景。
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美国“全球未来”研究所主席詹姆斯·坎顿认为,中国将在下一轮全球经济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不仅促进自身经济的繁荣,而且极大地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俄中关系研究预测中心副主任亚历山大·伊萨耶夫认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正在与世界接轨,倡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商品、资本积极走出国门,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区域共同发展,并惠及沿线国家与人民;德国共产党主席帕特里克·科贝尔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大门拥抱世界,经济发展活力有目共睹,这不仅让中国人民受益,也给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比利时欧洲学院欧盟国际关系与外交系、中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邓肯·弗里曼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是世界经济主要动力源;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保持战略定力 增强发展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点,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无论外部经济环境如何艰难,无论国内经济形势如何困难,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具体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改革,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通过发挥我国业已拥有的市场优势、消费优势、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优势,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坚持改革开放精神,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吸收国外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等经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加快制造业的全域转型升级,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同时也要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方面下真功夫、实功夫、有效的功夫,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还要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让全社会形成更加重视知识、更加重视创新、更加重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氛围和文化,相信我国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IMF在有关报告中认为,中国经济继续转向更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改革在广泛的领域取得进展,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为全球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持。IMF亚洲及太平洋部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尔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为此,我们必须要对实现好经济转型升级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战略定力,让我国发展的足够韧性和巨大潜力释放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