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人民日报学苑论衡:发掘儒学道德规范的当代价值

舒大刚
2019年02月18日06: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关于道德修养之学。对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加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之为人重在德性,有什么样的德性就有什么样的人格。儒学是“顺阴阳,明教化”之学,“顺阴阳”就是尊重天道,“明教化”就是修养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关于道德修养之学。对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加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强调修身过程要以“德”为据,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果“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则“是吾忧也”。《论语·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邻。”将德视为交朋结友、安身立命的根本操守。对于从政者,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称,“为政不难……沛然德教,溢乎四海”;汉代董仲舒认为,“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这些论述都表明,儒学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儒学所讲的道德具有不同层次。《大学》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学所讲的道德有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之别。儒家修德,有自修之德、自处之德、治人之德、待人之德,还有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之德。儒家提出了许多德目,仅《论语》就有30余个提法,如孝、悌、忠、恕、仁、智、勇、礼、乐、射、御、义、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刚、毅、木、讷、学、习、无欲、谦逊、忍让、慎言、知耻等。这么多德目,概括起来主要分属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天地大德。儒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许多内容对于加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汲取其中的合理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比如,以“孝悌忠恕勤”涵养个人品德。孝悌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伦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是一切美德和教化的重要基础。“忠恕”是待人的基本准则。“忠”即忠心、诚心、尽力。孔子提倡“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曾子以“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三省修身的法则。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与人忠”的最高境界。“恕”即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同情弱者。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曰:“其恕乎!”什么是“恕”呢?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大的恕道。“勤”即勤勉、勤谨、勤恳。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孝经》说:“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些都是以勤修德的表现。“孝悌忠恕勤”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应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以涵养个人品德。

  再如,以“仁义礼智信”涵养社会公德。孔子曰:“仁者,人也”“义者,宜也”“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至西汉董仲舒时,在四德之外加入“信”,构成“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仁义礼智信”各有具体内涵,对于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为“仁义礼智信”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成为涵养社会公德的重要思想资源。

  (作者为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8日 09 版)

(责编:冯粒、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