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来论

人民日报来论:小治理也需精细活

2019年02月12日04: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小治理也需精细活

北京朝阳  施  芳

“严禁电动车在室内充电!”“限期清理楼道内的电动自行车!”在一个大型社区,派出所、居委会、物业公司已经发布了六七回类似的通知,楼内的电动车也清理了多次,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超过2.5亿辆,但电动车乱停乱放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治,因充电不当而引发火灾的事故更让人触目惊心。为保障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有关部门禁止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违规充电,本属应时而动。但为何一些居民对此不认同?恐怕除了部分人对安全隐患心存侥幸外,更关键的是,将车移至楼外容易,如何存放、充电才是棘手的难题。

北京石景山统一建设一批电动自行车充电车位;河南郑州规定新建小区每户至少配置1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车位;湖北武汉不少小区安装了智能充电站……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电动车停放的乱象。可见,社会治理是项精细活,“一禁了之”不是万能方法。从管理上的痛点出发,疏堵并举,千方百计地为顽疾寻找良方,政策法规才能真正落地实施、深入人心。

多把群众请进“议事厅”

河南洛阳  邓德洪

近日,某市召开座谈会谋划2019年民生实事,12位基层特邀代表围绕供暖、停车、教育等问题提出30多条意见建议。一散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马上拉住特邀代表深入对接。

针对民生实事做好谋划安排,才能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有的地方习惯简单汇总职能部门报送的计划,在对接民心民意方面做得不够;有的地方虽通过媒体向社会征集意见,但由于缺乏面对面碰撞出来的真知灼见,仍然会漏掉许多“沉默的声音”。敞开大门,邀请基层代表进入“议事厅”,从“当面锣、对面鼓”的现场互动中感知群众期盼,有助于把民生实事谋得更准,把推进措施定得更细,把主体责任落得更实。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距离不可能产生美。基层干部不仅要经常“走下去”,还要注重“请进来”。给那些基层声音一个郑重的表达机会,那些“接地气”的意见就能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参照。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2日 05 版)

(责编:袁勃、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