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新语:走出实验室,科普圈新粉

苏  滨
2019年01月31日09:0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未来,我们乐于见到科普的“点”日益丰富、“线”加速延伸、“面”逐渐拓宽,让更多科学知识走出实验室,走进公众视野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未映先热,在贺岁档票房预售中排名第一。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可能主要来自题材——一个荒诞离奇的科幻故事。近年来,国产科幻题材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影片预售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和科普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幻电影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广义的科普,它唤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让科学知识变得很亲近。

  随着社会进步,科普的方式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阅读科普读物,到科技兴趣社区的出现,再到现在蓬勃发展的短视频科普,知识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同时也让科学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人才的支撑同样重要,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参与科普,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变化正源源不断地为科普事业注入新的生机,让其活力奔涌。

  近日,以“中科院之声”抖音引领的“科抖”爆红,这些以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为主的小视频,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次;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弹唱“心电图之歌”,将急救知识唱给更多人,视频上传后,短时间内点击量超过26万次;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植物知识,努力让公众读懂每一抹绿色……正是这些科普力量,架起了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催生了科普的春天。

  公众科学热情的点燃,离不开科普人士的耕耘和付出。中国“天眼”正式建成启用,引来无数网友赞叹;嫦娥四号降落月球背面,一张看似普通的月面照片刷爆了朋友圈。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会引来无数围观。潺潺小溪,终成大河。这些科普的努力,不仅能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还能激励更多专业人士深耕科普。

  只有公众的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波澜壮阔。未来,我们乐于见到科普的“点”日益丰富、“线”加速延伸、“面”逐渐拓宽,让更多科学知识走出实验室,走进公众的视野。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31日 12 版)

(责编:段星宇、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