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据悉,一期工程通水后,将给京津冀豫四省市每年带来95亿立方米的汉江清水,惠及沿线20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12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多年以来,北京市承载着千万人的用水需求,而且面临着地下水超采、水资源已近枯竭的困境。南水北调将10.5亿立方米(净水)流至北京,一方面能迅速缓解北京的缺水现状,另一方面对整个北京的水质及生态环境都有极大改善。不过,在看到引入汉江水带来的利好的同时,水质问题也不能小觑——如何将一江清澈的汉江水原原本本送至北京,成为考验决策层和执行者智慧的一道难题。
总体来看,中线分为库区上游、库区和输水干渠三部分,当前的水污染问题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核心区,是保障水质达标的最重要区域,但入库的多条支流如神定河、犟河、泗河等,长期处在四类、五类水质状态,源源不断的污水流入丹江口水库。此外,丹江口市网箱养鱼所投放的饵料过多,导致近年来丹江口水库总氮量一直超标。这些都是直接威胁水库水质的因素。
水库上游同样问题不少。有媒体报道,丹江口水库上游水域内矿藏丰富,历史上形成众多存在重金属污染隐患的“带病”尾矿坝——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的矛盾如何破解,是个难题。而输水干渠部分,有400余公里明渠段,则存在沿线地下水汇入干渠的风险,如果地下水出现污染,输水干渠也有可能被污染。
该如何保护北上水源不被污染,一库清水送入京呢?关键还在于防与治相结合,打好两套组合拳,进而形成一套制度化、长期化的控污机制。
“防”患于未然,就是防止污水进入。为此,北京已构筑“三道防线”——当河北来水水质出现污染,关闭总干渠北拒马河暗渠进口节制闸,避免有污染水进京;当永定河以西水质突发污染,关闭永定河倒虹吸进口闸,避免污染水进城;当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无法消除超标污染物时,停止取水,避免污染水进厂。加上实时的预警设施,突发的沿线水污染事件不太可能对市内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重点在“治”污,即治理上游及支流污水,保障丹江口水库水质。棘手的问题在于,水库上游的陕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欠发达,但矿产资源丰富。要保障民生发展经济还是维护国家大局,成为当地政府难以抉择的问题。此外,十堰市近期的“清水行动”共关闭31家污染企业,对当地的财政税收影响不小,而针对神定河等几条污水河进行治理,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
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央政府须有配套补偿及技术支持。除财政转移支付这一补偿方式,还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例如,依托北京、天津等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进行生态产业合作及治污技术传递,使上游地区摆脱对矿产经济的依赖,以及缓解十堰市综合治理多条污水河的资金技术压力。
丹江口水库的总氮量问题,也亟待解决。当地为降低总氮量,决定逐步撤销库区内的网箱养鱼——明年底预计清理15万只网箱。据估算,丹江口市有2000多户渔民采用网箱养鱼,取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12亿元。虽然渔民获有相应补偿金,但不妨转换思路,将网箱养鱼变为生态养鱼,而非简单地一锅端。
保障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不仅仅是为沿线民众喝上一口清澈的好水,更在于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意义——调动南北水资源,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只有坚持防治结合的思路,配合国家、社会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充分调动沿线地方政府坚定护水的决心,一库清水才能恒流至北京,沿线百姓才能长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