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场李斯特的《但丁奏鸣曲》和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对很多听众还是比较晦涩的,其中前者尤甚,不和谐的增四度、大量的离调和半音化和声让某一部分旋律并不那么“好听”,估计很多人都犯困了。
波格雷里奇演奏的“但丁”整体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我听到了不同段落的设计,而且很好地保持了动力感,使得听众有兴趣往下听,这一点很多年轻演奏家是做不到的。波格雷里奇的李斯特在很多地方显得严肃冷酷,也许是他觉得曲子本身有自己的哲理了,不需要自己刻意诠释,或者他也不喜欢这类表达。
他演奏的“幻想”开头很慢,刻意地收敛了一些很疯狂的乐句,甚至修改了谱面,让和弦直接碰撞,同时也避免了一条路走到黑的连贯表达,这一点是我始料不及的。比起“但丁”,他在很多细节上确实引起了我更多一些思考。他没有弹出这部作品儿女情长的味道,更多的是减少棱角,忠于内心。这体现在很多乐句上的弱拍和弦他都刻意放轻。
至于《彼得鲁什卡》,我就不吐槽了,波格雷里奇的演奏确实不在状态,结构感不见了,断断续续的。不过也好,这个曲子确实很一般。《彼得鲁什卡》结束后发生了个小插曲,钢琴家把斯坦威琴弦弹断了,观众都站起来拍照,恨不得一起鼓掌,看到这儿我也是醉了。
琴弦弹断的原因,我觉得其一源自从上半场到《彼得鲁什卡》,大多数的音乐强奏集中在了钢琴中音区,量变形成质变了。其二,波格雷里奇的重量弹奏法要运用全身的力量,当力量集中在指尖并爆发的时候,传递到琴键的力量也十分集中,给了击弦的琴槌短时间强大的冲击。
当晚令我最兴奋的是第四首曲子——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原本以为波哥累了,弹不动了,却被第一句直接震撼。我敢说这是我听到所有现场中弹这首曲子最棒的一次演绎。全曲他基本都以轻触键为主,让我会心一笑——波哥你太坏了,让那些早走的人后悔去吧。他每一个变奏的音色更加控制,触键也更加圆润;每一个细节、每一曲结束时,他都尽可能地做到了不结束的感觉,让全曲形成整体;变奏之间的动力和高潮设计他都表达得很好,不同织体间层次的变化他也都留意到了。我第一次在现场听到如此不以炫技为目的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没有听到棱角;我亦没有听到他怀念亡妻的伤感,听到的更像是如常的倾诉。
比较上下半场的表
达,他的李斯特更像是和死神对话,严肃冷静;舒曼是在和自己抗争;下半场感觉用《彼得鲁什卡》在嘲笑什么,最后的勃拉姆斯如同走向生命的终点。
唱片封面上青葱少年的波哥慢慢老去了,我很期待几年后,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更好的他,哪怕再离经叛道一点,也比庸俗的钢琴家来得好,何况他其实挺保守的。对于波哥今后的录音和演奏,我会一直很期待。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吧,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会克制。 (冯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