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晶陶
进入2014年最后一个月,关于春节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这边,春运火车票开售;那边,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公开征求意见。
从网上调查的内容来看,统共就三个问题,除了询问被调查者的年龄和职业,剩下的那个问题可以精炼成一句话:除夕要不要放假?
怎么放假,一向众口难调。除夕不放假,许多家在外地的人就赶不上年夜饭;除夕放了假,又有人诉苦,本来有点“人性”的老板都会在除夕放半天甚至一天假,全国统一放假之后,这额外的“福利”反而没了,老板可不会允许你初七不去上班。想要皆大欢喜,除非增加假期,但目前看来,并无可能。
去年,曾经的全国假日办就做过调查,征集网民对放假方式的意见。较多人的选择,是维持已有的两个七天长假、多个三天小长假的模式,但对于这种“挪”出来的长假,还是有诸多吐槽。不是长假有多好,而是节假日有限,带薪休假又难以落实,只能退而求其次。
相比之下,国外一些企业实行员工自主决定休假时长的政策,不禁让人“羡慕嫉妒恨”。不过且慢,员工真的有“休假话语权”吗?实行这种政策的老板说,员工只有在“百分之百确信自己和所在团队手头项目进展良好”的情况下才会决定休假。如果周围的人甚至老板都很少休假,员工还敢长时间休假吗?所以有人建议,还不如规定一个大致的休假时长,给予员工稍作增减的自由,员工休起假来反而理直气壮。
看看我们的带薪休假,恐怕很多人都不能理直气壮地向老板要求这项权利,所以即便再厌倦黄金周的“人山人海”,也会把放假的希望寄予全国节假日安排的刚性。
每次放假调查,获得最多投票的那个选项,往往不是人们有多喜欢它,只是觉得它最“不坏”而已。因此,有关部门不要认为调查结果出炉就大功告成,听听调查之外的声音,即便不能满足,也诚恳地给予回应,才不枉费每次调查聚起如此多的目光。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