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中青报:让更多“另类”就业点燃人生精彩

王钟的

2014年12月07日08: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让更多“另类”就业点燃人生精彩

  “人大毕业生弃40万年薪学做小面”最近成了新闻。毕业6年的陈科,放弃了年薪40万的财务工作,辞职回重庆拜师学艺,打算学成之后在北京开家面馆。这种“另类”的就业模式,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北大硕士毕业后“突发奇想”开了一家米粉店,清华博士在电力公司一线当了6年电工,都成为一时的新闻热点。

  其实,大学生加盟创业大军,早就不是新鲜事,为什么“弃40万年薪”的新闻,还是能够抓住人们的眼球呢?一个很明显的差异是,与早期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以追求财富为主要目的相比,如今的创业者创业动机更多元。比如,支撑陈科做重庆小面的重要理由是:“一想到今后一辈子都要和数字打交道,做一份枯燥的工作,我就不舒服。”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这种创业态度很容易在同龄人中赢得共鸣。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这个数字再创历史新高。从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来看就业问题,其实现实并没那么“残酷”,如若改变就业观念,不把目光只盯着所谓的“好工作”,容纳理想的空间将变得宽广。

  找一份“理想工作”,还是找一份符合理想的工作,是青年求职时需要做出的抉择。前者指传统价值观中稳定、高福利、众人羡慕的职位,后者则是一份追随内心的工作。就拿陈科来说,经过6年的历练,他终于放弃了前者,走上了为后者奋斗的里程。符合理想的工作因人而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敢于放弃和追求,不随波逐流。

  青年在确定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容易迷茫。有时,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自己设想的职业状态与实际不一致;有时,是长辈、朋友的片面引导,扭曲了他们对职业状态的认知;还有些时候,面临几个选择,患得患失难以取舍;更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该干什么。

  回头看那几位“另类”就业者,他们最终确定并实践自己的职业理想,就是找到了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因为师长的指引和鼓励,清华“电工博士”奔波于生产一线;因为找到了将传统小吃快餐化的运营模式,北大硕士张天一开起了米粉店;因为不满足现状,寻求改变,陈科开始追寻新的职业理想。他们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也让人生越来越精彩。

  “粉霸”张天一曾经说,当我们的社会不再以“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这样的新闻当噱头,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的确,当多样化的就业方向不再受到质疑,不再令人惊讶,青年的创业就业环境才更加健康宽松,也就更加有利于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肖红)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