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中山大学谈《我小说中的人物原型》。讲座中,一位广州中学生“抢麦”直率提问:“老师要求看莫言小说,可是小说一开头就有许多性行为描写呐,怎么办?如何看待性?”全场一片哗然。这个问题,让莫言始料未及。莫言当场表示“坐不住”,并“谢谢小同学的坦率”。“我最直接的建议是,你不要听你老师的话,现在不要读我的小说了,等长大结婚后再读。但可以读我的散文,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写读书的……”莫言说。(12月1日南方网)
此情此景,换成是我们,面对中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也会尴尬、“坐不住”。因为不管社会如何快速发展,如何强调价值多元、思想多元,让未成年的孩子去读以“重口味”著称的莫言的小说,终究是不合时宜的。比如,在《丰乳肥臀》中,成年人看来“轻描淡写”的性描写,对中小学生来说已属“猛料”无疑;再比如,如果心智还未足够成熟,去读《檀香刑》这样的小说,极致的酷刑细节描写往往让人“不堪承受”。如此等等,难怪莫言给这位中学生的建议,“等你们长大了再读我的小说”。
其实,在莫言收获诺奖、此轮“莫言热”起始,就有人告诫:未成年人要慎读莫言,尤其是他的小说。原因是,在性描写、“重口味”描写之外,以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与心智成熟度,他们在莫言作品中更多看到的是热闹,并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深意。可是还是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和家长,在给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或推荐或购买莫言的作品“补充营养”。上述报道中的这位中学生,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要求,才去读莫言的小说。
所以莫言的尴尬,更应引发我们的追问。其一,如果一些家长们追赶“莫言热”,更多是因为没读过莫言的作品,是“无知者无罪”的话,那么,对“教书育人”的教师群体而言,“无知”显然不该成为理由。这不是强求每位教师都去熟读莫言的全部作品,而是说,在“要求”或“推荐”自己的学生阅读作家的作品时,他们应该对这些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做好必要的“备课”。哪些作品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哪些作品对他们而言还“为时尚早”,应该有基于常识的判断。
其二,对于莫言的作品,青少年并非就全然不可读,而是应该“有选择读”。比如,莫言推荐青少年读他的散文: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写读书的……而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虽然现如今的图书市场高度发达、高度成熟,可即便是在“莫言热”最热的当口,类似《莫言作品青少年读本》这样精编、精选的图书,似乎也并不多见,更未“流行”开来。这或许可以说明,不管是教育领域还是图书市场,都没有形成必要、规范的通识教育保护意识、“分级”意识等。凡此种种表明,莫言此番的尴尬也是我们的尴尬,不能只当茶余饭后的笑话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