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羊城晚报:少年不可欺,创意保护盼给力

然玉

2014年12月03日16:15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少年不可欺,创意保护盼给力

  11月30日,一则题为《少年不可欺》的文章在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19岁的作者Niko Edwards在文章中表示,优酷和陌陌合作推出的视频广告宣传片《追气球的熊孩子》,涉嫌抄袭他在今年9月8日发布的原视频。该帖子一经放出,得到不少网络名人的公开支持和大片网友的声援。与此同时,网上出现另一种声音,称气球航拍地球这一创意在国外早已有人为之……(12月1日财经网)

  创意产业由来已久的抄袭、剽窃之风,不经意间触发了一位19岁少年的愤怒。于是,便有了这场名曰“少年不可欺”的维权事件。身处风暴中心的Niko,凭借其“少年”的青春意气,让自己的一纸控诉,看起来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不经意间,作为围观者的网友,也便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他们乐于通过点赞、转发等动作,来寻求“捍卫版权、讨伐巨头”的快感。

  必须承认,《少年不可欺》一文不仅叙事清晰、逻辑完整,更贵在有图有真相。因此,也就难怪不少网友,不遗余力地选择支持Niko……然而,在优酷的回应中却坚称,“在法律范围内,尚不能认定为侵权”。

  倘若诉诸公堂,该案将如何宣判?对此,即便是专业人士,想必也会有不同见解吧。但可以确知的是,“少年不可欺”事件的确暴露了国内创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普遍困境。这一方面体现在,原创者无法采取排他性的技术措施,来保住自身创意。所谓“创意”一经公布,便有被抄袭和仿冒的可能;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针对“创意侵权”难以展开法律追责。众所周知,“创意”不同于商标、包装等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依法主张权利,缺乏可操作性。

  即便在民间认知中,对“作品创意”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在此事中,便有一种声音认为,“‘用气球拍摄地球’早已有之,Niko自己就是个抄袭者”。对此,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之求解,或许又要涉及对“创意”和“创意实现方法”的讨论了……诸如此类,对“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实还有很多有待精确厘定之处。

  在少年不可欺的情绪飓风过后,对作品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变得更好吗?或许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我们何时能从正义的攻伐中抽身,转而耐心推动一套更现代、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

  

分享到:
(责编:袁云儿(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