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获市法制办通过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作为公共资源一部分的学校体育设施要逐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但有记者走访时却发现,不少学校由于并不具有独立通道进入体育设施区,难以向社会敞开大门。而一些愿意对居民开放的学校,则出于安全考虑只在周末开放,难以达到“意见”中提出的“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的要求。
其实,广州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也属老生常谈了,有关部门从2002年到现在一直提了十多年,但一直成效不明显。现在给出一个明确的管理办法,并确定由教育行政部门鉴定学校是否具备开放条件,这是一个利好消息。一边是社区体育场所紧缺问题日益突出;一边是学校体育设施存在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如何让这个“天平”保持平衡,将学校体育设施逐步向市民开放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其实在大学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取得的成绩,大家还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现在很多大学校园都是进行开放式管理,很多地方都对公众开放,包括体育场馆,因此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方面,大学体育场馆开放遭遇的阻力较小。场馆开放的主要阻力来自中小学校园。而问题无外就是围绕中小学生安全、发生意外谁负责以及管理成本谁买单这三个。而正是这三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因此中小学校园体育场馆开放才会进展如此缓慢甚至出现倒退迹象,尤其是近几年的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有学校更是以此为借口冠冕堂皇的将开放场馆大门“紧闭”。
既然向市民开放体育场馆设施是一个大趋势,那么在推行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碰到问题时不应该因噎废食。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体育场馆开放也是如此,有关部门不能因为“一步到位”开放条件不成熟便停滞不前,应该有一步一步逐步推进开放,分批次、分场地、分时段逐步开放的思维。另外,学校体育场馆既然是一种公共资源,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共享特性,而不是由某一小群体“独享”。当然,学校应该在满足学校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对外开放。
说到底,校园资源的开放,只是社会公共需求的补充。一方面政府应落实维护经费,另一方面可由学校、社区共同派出工作人员合作维护,比如,北京市政府还专门委托社区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体育场馆设施维修。同时,对确需适当收费的项目,学校可以低廉价格规范收费标准。另外,在法律法规方面也应该对意外发生的事故进行明确的界定,不能让意外事故成了学校开放体育设施“不能承受之重”,免除学校的后顾之忧。当学校的资源向社会开放,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是文明共享的风景线。
(陈维澈)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