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艺
近日,有市民反映,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附近有商家贴出“中国人不得进入”的告示。对此,该商家店员称,之所以张贴这份告示是因为自家只做外贸生意,不想中国同行进入店铺造成走款。法律专家则认为,商家此举涉嫌歧视消费者。(11月26日《北京青年报》)
“华人不得入内”曾经是多少中国人不堪回首的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歧视中国人的外国人越来越少。而这家中国商家却禁止中国人进店消费,很是让人费解。笔者注意到,网友们纷纷谴责商家崇洋媚外,歧视自己的同胞。法律专家也认为商家此举涉嫌歧视消费者。
对外营业的商店就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消费者的身份就规定谁不能进店。更不能因为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就歧视他们。但是仔细一琢磨,发现有点不大对劲。从市场的角度看,商家开店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现在的商家都在千方百计搞促销,笑迎八方顾客还来不及,何至于把中国顾客拒之门外呢?此举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通。商家拒绝中国消费者肯定会遭到质疑与反对,精明的商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基本的市场常识,但是他们为何坚持这样做呢?
依我看,歧视中国人,崇洋媚外也好;只做外贸生意,中国同行进入店铺造成走款也罢,只是问题的表象,商家拒绝同胞的本意可能并不在此。我们不妨做一下市场分析:在现实市场生态中,商家漫天要价,顾客就地花钱的情况并不鲜见。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商店,对中国商品行情比较熟悉,往往不容易上当,他们即使受骗上当,投诉维权也相对方便。商家想从他们身上挣大钱不大容易。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外顾客一起逛商店,一方面,中国人谨慎的消费习惯会影响购物氛围,降低外国人的购物热情;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在逛商店过程中还可能会有意无意向外国朋友抖出商品价格底线,揭穿商家的把戏,不利于商家搞“价格欺诈”,这将会影响商家从外国人那里挣钱。这显然不是商家愿意看到的。
这样想来,在外国朋友在场的情况下,商家禁止中国消费者入内不难理解。这或许才是商家拒绝同胞入内的真正原因。但是这种做法不仅侵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公平消费权利,还侵犯了外国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如果商家的整个消费环节能够在阳光下暴晒的话,又何必在怕中国人进店消费呢?至于说中国顾客盗窃外国顾客的财物,毕竟是个别情况,何况商家可以调取店内监控视频,向警方报案。
市场经济有它的一套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首先体现在消费公平上。商家不在做好经营、完善服务上下功夫,而在禁止同胞入内的问题上做文章,实际上是触犯市场经济“大忌”的失败市场行为。殊不知,不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如此禁入告示不仅气走了中国消费者,还会吓跑外国朋友。在没有中国人光顾的中国商家购物,外国人能放心吗?如此看来,商家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自绝于市场,自毁诚信形象。
因此,“中国人不得入内”不仅是对同胞的歧视,对外国朋友也是一种歧视。即使商家可以从外国顾客身上多挣一点外币,但与丢掉的诚信形象与市场份额相比,也是得不偿失。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树立商家诚信形象、遵守市场游戏规则十分重要。但愿这种自绝于市场、毁损形象的歧视告示不再出现。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