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省视察指导工作,为山东发展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视察山东一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勇担使命,锐意改革,敢闯新路,从实际出发,破除阻力,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勾画出山东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从11月24日起,齐鲁网将推出系列评论“新常态新途径”。
系列评论之三:山东在创新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善行义举成自觉
作者:鲁一斑
文化是民族的血精脉,是人民的神家园。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对儒家文化的系列见解和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的重要讲话,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审视了儒家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人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社会各界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学故里,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让中华文化充满了跨越时空的厚道和芳醇。历史的洪流和时代的任务赋予了山东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责任和担当。在总书记视察山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山东社会各界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行进在全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方阵。
文化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有关儒学文化的讲话精神,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积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和阵地,千方百计让儒家经典动起来、活起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以目前正在开展并且已经取得不错效果的“乡村儒学、社区儒学”为例。党委政府牵头,通过请专家为群众讲授儒学、广播喇叭、板报墙面等载体宣传儒学等形式,让儒学走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带来是有悖传统伦理的事情明显减少、和睦敦厚的邻里风气再现乡间、明礼诚信占据了人们的思想阵地。由乡村儒学现象引发的“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大讨论,进一步激发了知识分子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正在继承创新中的儒学已经成为重塑人生价值和教化体系的一大内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典型引路,这样可以提高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事实上,山东在近年来弘扬儒学文化的过程中也注重了典型引路的作用。通过“四德榜”为普通群众树碑立传,正是山东公民道德建设的又一重要创新载体。在村居显著位置张贴“四德榜”,让群众学习楷模,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此做法虽一纸、一榜之劳,但收效却很明显,而公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教育引领也因此显得不再枯燥和遥远。
当然,山东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还远不止这些,一项项承载文化正能量的生动载体、一项项化育人心的惠民、润民举措,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儒家文化的精髓,也让齐鲁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相应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当齐鲁好儿女“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刁娜一条腿受伤换回别人一条生命喊值时,当92岁齐鲁老汉靠“捡破烂”成全了百名寒门学子时,当齐鲁四汉子同日捐髓拯救患者时,当“寿光好人”托起“信义菜乡”时……透过他们的善行义举,看到了一个厚德载物的齐鲁大地,透过人性的光辉看到了优秀文化的穿透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可以说,是融入人们血液的文化基因,让善行义举成为一种自觉。
当然,山东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给人以很多有益启示。一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创新,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和脉搏,这样才能历久弥新;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导向,以人民群众为广泛参与主体,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让人民在传承中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当前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塑。
毋庸置疑,文化更是一种强大驱动力。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齐鲁人民正和全国人民一道为之进行不懈努力。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一周年之际,品味齐鲁文化的魅力,展望齐鲁文化未来,齐鲁人民更能获得将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系列评论之一:山东深化改革重拳破藩篱 实招惠群众
系列评论之二:山东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 释放改革红利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