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猪肉有虫”谣言为何反复发酵

赵志疆

2014年11月26日15:39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猪肉有虫”谣言为何反复发酵

  江湖代有谣言出,各引恐慌没几天。最近一段时间,备受关注的谣言是“猪肉有虫”。

  日前,一则“有虫猪肉已经流传到贵州”的消息广为流传,文中提到“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的“钩虫”引发广泛担忧。人民日报记者走访黔南州、黔东南州多个农贸市场发现,不少市场的猪肉摊位空了大半,调查数据显示,贵州省望谟、册亨等地区的禽肉销量较去年9月同期下降40%左右。

  其实,这已不是类似传言首次出现,以“猪肉有虫”为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相关报道已多次出现,广西、江苏、辽宁、四川等地都曾出现同样传言,甚至,“水煮不烂”、“油炸不熟”等字眼和图片都如出一辙。虽然多地卫生、检疫、科研机构相继表示,猪肉里没有虫子,只有谣言,但并未阻止同样谣言的反复发酵,相关产业也应声受挫,尤为令人难堪的是,当某地谣言接近尾声,同样的谣言已撇下惊魂未定的人们,去寻找新的“下家”。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提出,“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身处大众传播时代,“得言而察”显得格外重要,每次谣言兴起,大多源于“得言不察”者不经意间的推波助澜,并最终在一片喧嚣中愈加难辨真伪。

  伴随着各种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高度发展,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阅读新闻时我们是读者,但当我们转发时,与一般新闻媒介别无二致。面对各类信息,“得言而察”不仅代表着明辨是非的审慎态度,同时也体现着客观公正至上的媒介素养。朋友圈中,各类“求关注”、“求转发”之类信息汗牛充栋,当我们下意识轻点屏幕时,是否能以一种媒体的意识去小心求证?更为重要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司法解释,明确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认定问题。以此为背景,“得言不察”甚至可能面临违法的危险,怎能不引起足够警醒?

  如果说对于公众而言“谣言止于智者”,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则是“谣言止于公开”。任何一种谣言的产生都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在此背景下,别有用心者可以凭借信息壁垒制造谣言,而政府部门则很难用通报来驳斥谣言。在双方针锋相对的较量中,一头雾水的消费者无从做出任何判断,避而远之也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普通民众基于安全考虑而“宁肯信其有”的态度,无疑是食品领域谣言多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一些行政主管部门感叹公众容易被谣言所蛊惑的时候,只要行政介入足够及时且市场信息足够透明,公众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失去理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很多时候无从做出理性判断。因此,比严查谣言源头更重要的是反省滋生谣言的土壤,比澄清谣言更迫切的是改变驳斥谣言的方法——在一个管理有序、信息公开的市场环境内,任何谣言都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耿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