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效伟
放下手机,回归生活。19日,本报发出倡议,让我们合理利用手机,拒做“手机奴”。倡议发出首日即引起热烈反响,省内11所高校积极响应,愿意加入这个“联盟”,将在学校里采取相应措施,打造“无手机课堂”,引导大学生不要沉迷手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学习上。(11月20日《齐鲁晚报》)
机不离手,目不转睛,这是手机控的真实写照。而自制力的缺乏,微信、微博、QQ等事物的出现,使得很多学生沦为“手机奴”,不再将学习放在第一位,而是成为“低头族”,这显然已背离学生来校学习的根本目的。对此,省内11所高校加入“课堂无手机”联盟,采取措施为学生手机依赖症“祛病”,是值得赞扬与肯定的。此举不仅杜绝了学生课堂玩手机,更是将学生引导到课堂学习的正确轨道中来,实现了由“低头族”到“抬头族”的完美转换。而这一字之差的转换,更是为学校实现教书育人提供了有效注脚,实乃一步教书育人的“好棋”。
当然,“课堂无手机”行动,必然会打破学生玩手机的“利益”与“习惯”,这种短暂的“阵痛”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学生一开始上交手机,课堂上没有“玩物”会不适应,但他们应该学会明白,自己来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玩手机,做“低头族”,而是为了学习知识,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对于11所高校利用“高招”帮学生戒除“手机依赖症”,或许会有人会站出来为学生“抱打不平”,称学校此举有“强制”收手机之意,没有做到让学生自主管理,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学生自制力不强,有时难以抵挡手机诱惑,就需学校出手,帮助学生改善不良课堂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如果仅为了学生自主管理,通信自由,就放任学生“低头”成风,那老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书育人?
学生上课玩手机,做“低头族”,就该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帮学生戒除,否则,一旦手机依赖症愈发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再去“戒除”,为时已晚。学校教书育人,也要“救人”,不能放任学生随“手机依赖症”逐流。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学生玩手机,除了手机有“料点”吸引人外,还有老师教课不够生动的原因,这就要求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让教课更有意思。只有教学生动,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心”才能收回来,目光才不会落向桌下,而是转向讲台。“低头族”成课堂常见风景,才会变“绝唱”。
课堂无手机,说实话“玩”的就是攻“心”战。这场“人机大战”,谁能成为赢家,其实在于学生学习之“心”能否抵挡住手机“百花齐放”的诱惑。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