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齐鲁晚报:不欠“良心债”给“老赖”上了一课

吴金虎

2014年11月21日13:06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不欠“良心债”给“老赖”上了一课

  孙祥存的做法更多是在遵从一种内心“不欠良心债”的道德自律。这种“信义”行为与社会上一些动辄“跑路”甚至有钱不还的“老赖”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儿子为建面粉加工作坊借了18万元外债,不料酒后骑摩托车意外身亡。12年来,济宁邹城人孙祥存做矿工、打短工,省吃俭用替亡子还债,声称:“再苦也得讲诚信,只要有口气在,就得和老伴儿把债还清”。

  “父债子还”“子债父偿”其实只是一种民间的传统说法,法律上并没有这种概念。现实中,“子债父还”即使存在也是和继承权等相关联的,比如,父母继承了子女的遗产,在继承的财产额度范围内优先偿还债务。以此来看,孙祥存并没有为儿子还清18万元欠债的义务,他的做法更多的是在遵从一种内心“不欠良心债”的道德自律。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为了偿还儿子欠下的债,不惜拼了“老骨头”远到内蒙古做矿工,孙祥存这种“信义”行为与社会上一些动辄“跑路”甚至有钱不还的“老赖”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像孙祥存这样“不欠良心债”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比如本报曾经报道过的“不欠乡亲一分钱”的道德模范郭庆刚、10年忙碌还债的临清退休教师薛庆银、替夫还债近百万的胶州村妇姜恩兰等。和孙祥存一样,他们中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相关的“债务人”“债权人”等法律概念,但是在困难面前都作出了相同的选择。“不还上钱,睡不着觉,心里不踏实”说出了他们多年如一日辛苦还债的内心想法。“做人得诚信”、“欠债还钱”,在他们眼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正是这种朴素的诚信观念在他们身上起了作用,化为行动。

  人虽死,账不烂,“孙祥存们”的做法是令人钦佩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社会上的另外一种怪现象,很多人欠债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还钱,而是“跑路”,躲起来。由于诚信意识的缺乏,为债务纠纷而闹上法庭的事件这两年更是频频发生。有报道称,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造成国家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000亿元。可以说,失信行为不仅伤害了经济秩序,也击穿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危害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

  很多包括国家公务人员在内的“老赖”被法院曝光后,不以为耻,仍然赖账不还。说明道德约束对这些人已经不起作用,在社会流动性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让每个人都诚信待人、“不跑路”,已不能仅靠道德自律。

  时代变化了,诚信的美德不能丢。在当前社会诚信普遍缺失、人与人互不信任氛围弥漫的情形下,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孙祥存”,在呼唤道德自律的同时,用法律的力量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