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取消小升初推优后,还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量,将公办教育中的“贵族学校”削平,或让他们转为民办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日前表示,明年将取消3、5、8年级的统测,这意味着北京各类小升初推优考试将全部取消。可以说,这为治疗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顽疾下了一剂良药,也为北京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再添一抹亮色。
全面取消小升初推优,本应是不困难而且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也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在近年教育部多次下发的各种规定和通知中,禁止义务教育择校已是不断重复、不断强调的基本要求。从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文件要求中都不难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择校现象,不仅有悖公平的要求,而且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亵渎。
然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尽管导致这一乱象的原因有很多,不得不说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上不敢出重拳、不敢狠下心动真格,是主要原因。
北京这次就动了一点真格。将涉及升学评价和学校排序的考试、用于入学录取参考的考试,以及全市范围内为监控教学质量设置的3、5、8年级抽测全部取消,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也有一定可操作性,是向择校热这个毒瘤亮出利剑。
必须明确,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的九年义务教育,无论是学校建设投入、师资配置和办公经费的分配等,都应当是公平公正的。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对不同学校施以不同政策,是导致同一地区学校差异过大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义务教育法》已颁布20多年的今天,再对公共财政的支出进行不公平分配,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在当前形势下,北京市的这个政策,从制度建设上扼住了择校怪象的咽喉,也是在制度化层面解决择校难题的有益探索。
不允许在公办学校中择校,让每个适龄公民公平地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它意味着公平,但绝不意味着择校的绝迹。谁来管择校?我认为应大力提倡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按照民办教育法的要求,在政策上倾斜,让有志于教育工作的企业人士投资办学。民办学校要承担起满足人们多样化选择的重任,包括满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同人对教育方法、手段和目标的不同需求。
众所周知,伊顿公学是英国著名贵族学府,排名全球第一,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有70%进入世界名校。我一直期待,中国也能出现伊顿公学这样的学校--当然,这样的学校绝对不应该在公办教育中产生。可现实是,目前各地公办教育中都有不少“贵族学校”,它们是各种第一中学、实验中学和某大学附中等。这不仅加剧了择校现象,而且毒化社会风气。因此,北京市在取消小升初推优之后,还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量,将公办教育中这类所谓的“贵族学校”削平,或者让他们转为民办,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真正公平的办创造条件。其他地方,也是如此。这样的改革探索,才是斩除择校现象根源的最关键一步。
北京市此次取消小升初推优,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尤其是北京教育的希望,即使这希望还是星星点点,但已经足够让我们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