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青报:投资改革行将收官,企业决策面临最大考验

鲁宁

2014年11月21日09: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投资改革行将收官,企业决策面临最大考验

  国务院近日公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对照“2013年版”,仍须国务院和发改委核准的投资项目只剩新建运输机场、跨省河流大型水利设施、核电站和特大型主题公园等13项,其余原先由中央政府掌握的数十个项目核准权大部分一次性取消,少部分下放地方政府履行。就以上改革力度,不禁要为中央政府如此毅然决然自我削权放权点赞。

  这次削权放权还惠及海外投资。中资中企赴海外投资,从资产收购至兴业办厂,除到项目落地国尚未与我建交国家、受国际制裁国家、处于战乱国家或地区,除个别受外国政府管制的特殊行业外,全部一次性取消政府核准。对比2013年同类规定,以后99%的海外投资全部放手由中资中企自我决断,政府除因统计需要备案之外,一律不再干预。今年前9个月,中资中企海外投资已达890亿美元,按商务部的预计,全年冲破千亿美元大关已无悬念。极有可能,从今年起,中国将实现从世界第二资金流入大国到世界第二中资输出大国的历史性转身。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始于2004年,真正发力缘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当时多数措施都是匆匆上路,以紧急制止经济下滑态势。随着投改逐步深入,改革带来的好处令企业、行业、政府、社会、员工共同受益,令投改进程进一步加快。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投改被上升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攻坚方向。三中全会承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各类投资恰恰系现阶段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故而,步步深化的投改确系政府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的真切体现,可谓抓住了由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牛鼻子”。

  投改大体分为两步走。第一步由事无巨细的项目审批(政府不批准就不能投)改为项目核准(投资者拥有了与政府讨价还价之余地),第二步则将绝大多数仍须政府核准的项目改为政府备案(政府对各类投资项目和资金总量进行归总分类统计,做到心中有底),至于某个项目该不该投,完全放手让企业自行判断、自我决策、自主承担决策失误之后果。对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我们已大体可判,前后已持续10年的投改已步入收官阶段。投改行将收官是好事,但内行人士的担忧也随之而来,核心的担忧拣大处说涉及三个方面:

  其一,此前之所以长期坚持大小投资必须经由政府审批,并非完全是审批部门天生就想层层寻审批之“租”。客观讲,它确系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总量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至于后来审批被异化,责任不在于审批本身,而在于整个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形态不相适应。如今审批制改成备案制,理论上政府虽仍能掌握总量数据,但此前熟门熟路的宏调调控手段已不复存在。说是改为事中事后监管(譬如监管具体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建设和运营中是否涉及环境违法,是否滥占耕地等等),但政府能不能管得住是个大问号。何况,事中事后监管一向是政府薄弱环节,相关监管法律、行政规章、监管手段、监管程序,眼下要么残缺不全,要不尚呈白板一块。

  其二,备案制会否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此前,企业和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盲目投资已呈过剩或行将过剩,但市场反应尚不明显的行业、产品或服务,好歹由政府审批和核准两道关口挡着,现在改为完全由企业自我判断,企业如何选准选好项目,尚需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其三,以往的审批制和核准制客观上为银行规避项目放贷风险加了两道外部保险,看不到政府批文,银行断不会轻易放贷。改为备案制后,两道外部保险已然消失,对具体项目该不该放贷,以什么利率放贷全凭银行自我甄别,如果银行看花了眼,不良信贷占比将迅速攀升。

  以上三个方面,尤以企业炼就“火眼金睛”最为迫切。改革没有终结时,作为投改的后续配套措施,上述三大方面的能力不足之处,亟待各方尽快补齐。

  鲁宁(上海 学者)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