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国控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新华社记者近期深入全国多个省市调研后发现,水安全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2009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布报告称,全球正在面临“水破产”危机,今后20年内人类争夺水资源的竞赛将愈演愈烈,水有可能会比石油还昂贵。江河在枯竭、湖泊在萎缩、湿地在消逝、故乡在沉沦……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成,并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令国人愁肠百结的不只是水资源短缺,还有挥之不去的水资源污染。每个人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几乎都有一条欢快流淌的小河,然而,如今大多充斥着工业废水、生活垃圾。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质污染,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发出警告:用水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差距的扩大,以及大面积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有可能在中国引发一场严重的缺水危机。
为扭转局势,近年来环境立法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元旦正式实施;俗称“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标志着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的正式确立。考核办法规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结果作为主管部门对各省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评的依据之一,每五年为一个考核期。
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资金政策方面的调整也在进行。日前,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提出为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将对365个水质较好湖泊进行保护。此举的意义在于明确一种生态补偿制度——让破坏环境者付出代价,让保护环境者得到补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这不仅是一种庄严的政府承诺,更应成为各级政府的一种行政自觉。在环保压力与考核体系的双重逼迫下,各级决策者也许更应该懂得,青山绿水才是确保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