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弃北大读技校不仅需要掌声

2014年11月18日09:48    来源:中国江苏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弃北大读技校不仅需要掌声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举行。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记者。他就是周浩,他的经历足以让人们惊讶。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周浩说:“我所学的技术在生活中起着很大作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这孩子确实是有勇气的:放弃名牌大学,上了普通技校;放弃了未来的白富美,选择了可能的矮矬穷。尽管他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

  很多人把周浩的选择称之为“私人定制”。但是,人生的精彩不仅需要“私人定制”,更需要社会为这种勇敢的“私人定制”打造一个公平的成长环境。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环境目前还有着很多的尴尬。

  重视智力轻视体力是一道坎。从80年代社会出现的“脑体倒挂”,人们茶余饭后评说的都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子对“脑体倒挂”的强烈谴责。在这种环境下,智力劳动被推上了一个高度,而体力劳动则从谷峰跌落。在目前,重视智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情况已经达到了极点。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这两个群体不该有贵贱之分,而只是职业的不同。尤其是在公职单位,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工作环境天壤之别是一条河。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在河的这边,是脏乱不堪。智力劳动的工作环境在河的那边,是绿草茵茵。一条工作环境的大河就横卧在两个群体之间,于是很多人的选择依然会是北大,而不是技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他们不会选择上技校。在人们的印象中,上技校的孩子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需要我们用制度的柔情,来提升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工作环境,而是是不是最适合自己。

  社会保障差距太大是一座山。上了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就更大,而多是智力劳动的岗位,而上了技校就意味着选择的是体力劳动。当办公室里的干部各种社会保障都齐全,而当烈日下的工人各种保障都低一个档次的时候,这就犹如在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群体之间安放了一座大山。一般情况下,人们自然喜欢的是无忧的保障,而不是风雨的忧愁。试问,工人的各种保障和干部的各种保障能同日而语吗?社会保障是保障人们未来生活的,实在不该分出行业的不同、身份的不同。这种保障你我不同的情况需要改变。

  弃北大读技校,很多人在为周浩的选择叫好。但是,能不能实现精彩的人生才是最为重要的。周浩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些,这是因为有众多媒体的关注,而那些因为上了技校,就一辈子要当一个平凡工人的人应该是大多数。而实际上,我们不需要技术工人吗?所有的研究成功都离不开工人用辛勤的汗水来转化为经济价值。周浩的“私人定制”不仅需要掌声,还需要我们缩减身份之间的距离,行业之间的差距。

  郭元鹏

(来源:中国江苏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