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鹏
11月11日,因点名不到遭老师批评,华东政法大学一名女学生向老师泼热水,造成后者面部烫伤。事件一经披露,随即引发网友们的纷纷热议。(据中国青年网)
事情的经过是,该老师上午有四个课时,在第一节课上课后开始点名,这位复习考研女生直到第二节课才到教室,随后被老师批评了两句。但是在课间休息时,岂料这名女生后来端起接满热水的杯子,直接泼向老师的面部。
学生逃课被老师批评,在校园里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逃了课理亏在先,绝大多数学生会面红耳赤、耷拉着头,一副任凭老师处置的“可怜兮兮”状。一般的老师会问个缘由叮嘱下不为例,而严厉一点也就采取回答提问、罚站等小小惩处措施。特别是在大学,管束相对宽松,学生逃课更是常有之事,甚至认为“没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高校的老师觉得学生们基本都成年了,所以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到了逃课人数太多影响到课堂秩序地步,才会偶尔发点火,批评一下学生。然而,这位女学生却受不了老师的两句批评,竟采取如此暴力手段,不免让人心生畏惧。
不过也有人替该女生辩解,觉得老师的话语之中带有调侃之意,伤害了一个考研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这样的解释实在过于苍白,也根本站不住脚。不可否认,该老师的批评方式上有甚不恰当的地方,但作为一个深受法学教育的学生,怎么也不能做出朝老师泼热水的举动。“以暴制暴”的方式本身就与法治精神想违背,况且老师仅仅只是说了两句不合时宜的话。事实上,该名老师在学校中的口碑不错,对学生也不严厉,但凡这位女生有一点尊师重道之心,事情也不至于此。
就拿笔者自身例子而言,我在去年大四复习考研期间,很多课程是能不去就尽量不去。但终究逃课多了,挨批是少不了的,当你解释是考研复习的需要,也有老师会说和报道中大致相同的话语:一个学生连课都不上,这种态度,估计也很难考上研究生,以后再这样就挂你的科。当听到老师这样的揶揄时,心理自然会产生怨恨情绪,但仔细一想想,考不考得上不是由老师一句话就可决定的,最终要看自己的努力程度。这样自我调解一番,心态就平衡了,为了减少挨批次数,我就摸清老师点名规律选择性地逃课复习。大学逃课,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番理直气壮的理由,试想,如果你逃课他也逃课,最终课堂就没法上,老师也有自己的难处。只要不是特别过分,老师也不至于难为学生。事实证明,对我说过那番话的老师,最后也没挂我的科,仅仅是一个提醒警示罢了。
“老师诅咒他考不上研,她让老师看不见明天的阳光。”事后该名女生如此表示自己行为的理由,其心理之阴暗可见一斑。舆论认为她可能从小娇生惯养、性格跋扈惯了,而在小时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又不到位。在不具体了解这位女生成长环境的情况下,这样的推论不无道理。不过,这般经不起负面批评的承受能力,将来步入社会也着实让人担忧,必须及时纠正。上大学的她已经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所负责,不能姑息纵容。她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应该交由警方处理,一切按照法律事实加以解决。
对于学生伤害老师的事件并不少见,从08年中国政法学生“弑师案“、到今年高考前陕西长武县中学高三学生围殴老师,再到这起事件。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及如何构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值得教育界和知识界反思。我们常说“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有必要转变我们的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相关的教学体制,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