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小维
"'想一想,3+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9-1呢?'近日,这道小学一年级数学题难倒了一位学生家长。对此,出版该教材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这类题目意在让学生将数学和生活关联起来,思考并运用。""对于此类"新型"题,北京汇文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赵玲表示,之前的教学中也接触过此类题目。赵玲介绍,这类题意在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数学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公式,数字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很多事物。"(11月14日新京报)
与北师大出版社一样,目前很多出版社都希望出版有新意的教材,将课本中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此举初衷自然是好的。对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学生们来讲,"新型"题目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帮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防止他们因面对冗长的逻辑推理和概念公式而失去信心。
"教材创新"所反映的是一种"注重实践""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然而,这种理念却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阻碍而难以真正在教学上得到贯彻而落实。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任何一个阶段是不容许一点疏忽的。上了好的小学,能去到好一点的初中;去了好一点的初中,才更有可能上到区重点、市重点的高中;上到重点的高中,才更有机会上到"211""985"的大学。中考、高考成为了学生们人生中的两个重要的关隘。苦学三年,为的就是最后的考试考高分。谁还在乎那些所谓的"新型"题?考试又不考,精力花在这上面不是白白浪费吗?
学生和家长们如此急功近利,学校、老师也不得不跟上时代的脚步,制定出迎合学生和家长们的一套教学方案。但创新型教材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根本不能够迎合只为考高分的学生们的胃口。因此,老师通过课堂讲授、购买辅导教材的方式为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来弥补创新型教材的不足。于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只看教材,考试必然什么都不会。教材创新,反倒让教材渐渐退出了学生的视野,这必然不是创新者们所希望看到的吧。
要想创新型教材真正发挥其作用,学生和家长们应试教育的观念一定要不得。教育部门、学校全面地推行贯彻素质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来源:齐鲁网)